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农历新年,全球华人都进入一个心理时间:放下一年辛劳,回到亲情,回到团聚,回到让自己身心最舒服的地方去。

回到久别的老家,或者是静待于城里的小窝,亦或者奔赴远方的大自然怀抱。不管在哪,饱睡畅聊之余,美食馨香之后,被山川洗净眼目之际,文字阅读带来的生命力,会带来一种难以言述的精神收获感。


《故乡》

在阅读中,可以看见作家笔下那些充满文艺气息的长途奔袭。在小说《故乡》中,鲁迅笔下的“我”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江南乡村。“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沉郁的笔调掩盖不住,鲁迅对那个“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的怀念。


《异乡记》

1946年农历岁末,张爱玲从上海滩前往温州千里寻夫,写下一生唯一一篇游记《异乡记》。路上遇到杀年猪,乡民置办年货,遇到好看的景致,让她的幽默感油然而生。走到浙东“丽水”,她写道,“这地方的风景实在太好了,只要交通便利一点,真可以抢西湖的生意。”在“丽水”看到看见一条冷艳翠蓝的小溪,她的形容一如既往地叫人叫绝,“那蓝色,中国人的瓷器里没有这颜色,中国画里的‘青绿山水’的青色比较深,《桃花源记》里的青溪又好像比较淡。在中国人的梦里它都不曾入梦来。它便这样冷冷地在中国之外留着。”

01

借他人视角看自家山水

《庐山日记》《秦淮之夜》《苏州纪行》……

不光中国作家热爱自家山水,外国人也喜欢。有时候,借他人之视角,更容易看清自我。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少时就研读《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典籍。1918年10月至12月,谷崎来到中国,用《庐山日记》《秦淮之夜》《苏州纪行》《西湖之月》《中国菜》,记录他到中国的首次旅行。1926年1月,经鲁迅先生的好朋友、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介绍,谷崎与中国数十位文人、艺术家见面、交流,其间详情结成《上海见闻录》《上海交游记》两篇札记,写下了自己阅读胡适、丰子恺、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作品的感受,美国作家赛珍珠书写中国的作品、改编拍摄的电影也在他谈论之列。

世界知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阐述中国古代艺术的“超级写手”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在中国画中“神游”一生。他的《隔江山色:元代绘画》《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山外山:晚明绘画》《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等一系列作品,提醒我们拥有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春草》

普通人的励志和草木中的“亲在”

《蒿香遍地》《迷失的小蒜》《春草》《陌上》……

在回家的路途上,你大概率会遇到“春草”。“春草”是作家裘山山小说《春草》里的女子,普通、坚韧。她出身穷苦,没能读书,却一直揣着一定要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奋力挣扎力争上游。她自己找婆家,自己闯天下,出门打工,创业,发家,失败,东山再起,再失败,再开始,一次又一次,历尽艰辛,吃尽苦头。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商小贩到清洁保姆,她挣扎,奋斗,忍耐,苦熬,坚决不气馁,不放弃,不诉苦。愿每一个你,面对苦难命运,如“春草”般不屈服、不低头。

在长篇小说《陌上》中,付秀莹的灵动之笔游走在城乡之间,书写普通人的生活侧面,展现心灵的起伏与时代的烟火。《陌上》的故事发生在我们熟悉的当下,通过一幕幕鲜活的日常片段,小说描摹了华北平原上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小村庄“芳村”的生活景象。作家、批评家梁鸿鹰说:“《陌上》是风俗画,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展开的卷轴,它没有一个开始,没有一个结尾,它写的整个是一个过程。”这部独特的作品不围绕某个明确的主线事件行进,亦没有固定的主角,而是在25个章节中,将镜头分别对准不同的人,一一展现他们在某一天的生活细节。乡村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使得这些经历与思绪的点滴串起珠链,织成一副细腻的全景图。


《蒿色满地》

时间和空间皆被压缩、脱域化,悬浮在信息里、文化里,我们需要切实的生活体验。有什么比家乡的风物、风土,更能抚慰我们的呢?“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读一本关乎蔬菜野菜、花木果实之书。何频的草木风物志《蒿香遍地》里有条菜、荠菜、香椿、碾转、荆芥、马齿菜、苋菜、红薯、山药、柿子、蔓菁等。它们是过去饭桌上的常客,现在有的却因为稀少而显得稀罕。

在陈晓卿《风味人间》里出现的蒸槐花、蒸碾转、腌香椿、腌芥菜、酸黄菜、酸饭、柿炒面,让无数异乡人,垂涎三尺,一望可解思乡之苦。


《迷失的小蒜》

除此之外,钩沉和引用古今文献、名家草木经典著述,延续周作人《知堂谈吃》、施蛰存《云间语小录》和汪曾祺的草木文字等传统,向大众普及博物知识。在何频的另外一本小书《迷失的小蒜》,获得过“最美的书”称号。从二月兰、三月花,到山桃、牡丹、桑麻,看得人唇齿生香。在阅读中返乡,在草木中达到海德格尔笔下的“亲在”。


《哲学的故事》

02

热闹的生活也需要深思

读读这本《哲学的故事》

哲学始于惊奇,它永无止境。如果你曾仰望星空,好奇过万物因何存在又由何构成,如果你曾徜徉林中小径,叩问过人生有何意义和价值,如果你曾因美而诧异,为不义而震怒,目睹苦痛而心生怜悯,感于生活空虚而满怀惆怅……那么,你就已经走在哲学的道路上了。

这条路上,从来都不乏先行者。他们或坚定,或犹疑;或激扬神采,或孤僻避世。或名满天下,成为王公贵胄的座上宾,或众叛亲离,抱住街头遍体鳞伤的老马泪如雨下。

这些哲学家性格不同,境遇各异,但他们被同一种求知的激情所萦绕,就世界、真理、政治、道德和艺术等人类社会的奠基性问题领域,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威尔·杜兰特以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笔触,将艰深的哲学写得极富人情。他引领读者走近先哲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看这些人类史上最杰出的头脑如何与所处的时代碰撞,如何为那些永恒的“大问题”交出各自的精彩答卷。

当代著名哲学研究者陈嘉映对这本书很推崇,“我是教哲学的,时有人让我推荐哲学书。对初学者,我常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是历史学家,思想史造诣尤深,文笔也极好。这本书的特点是从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来看哲学史,初学者比较容易进入。专门的哲学义理,幽玄精微,初学者很难一下抓到要点,往往望文生义,落入不着边际的误解。而把哲学问题放到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下看待,虽然不易尽精妙处,但往往有益于了解诸哲学体系的大致方位。”


《纸上寻幽》

03

在中国画中阅读四季和节气

《纸上寻幽》《风景旧曾谙》……

山里的玉兰花绽放着艳红的花萼,水边空寂无人。在这样的世界中,花开又花落。这是诗人王维在《辛夷坞》中描绘的境界。中国画家的诗意情节,自唐代王维始。后世画家延续着诗人的表达方式,试图用笔墨吐出万千诗句。在《纸上寻幽: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中,作者努力呈现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早春寻梅、兰亭修禊、汉宫春晓、槐荫消夏、鹊华秋色、寒江独钓……当中国画值遇二十四节气,自然与人文交织。

清代宫廷绘画巨制《乾隆南巡图》以中国画传统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时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陵和游览名胜古迹的情景。这些情景被十二卷画作生动再现,所有画面接续起来长达一百五十余米。“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风景旧曾谙》

《风景旧曾谙:〈乾隆南巡图〉里的江南风物》的作者通过对画作局部细致解读,展现了古人生活的细节与美感,从中可以得见饮食、品茗等世俗生活的烟火气,也可窥见书画文玩等闲雅之风。书中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清朝鼎盛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市井的雅致生活,乃至域外风物。借助于此,我们能得见相对真实的清代风土人情。

(图片由相关出版社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