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龙兴乐 蔡佳欣 林敏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我国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与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中国与东亚、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等国际健康协作。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公共卫生健康合作是“一带一路”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提出了“健康丝绸之路”的理念,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智慧。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认为“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计划等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为各国家培育中医专业技术骨干近10万人,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我国与不同国家携手共同建立了 30 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布局了 31 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20余亿剂新冠疫苗,呵护人类生命健康,展现出行天下之大道、担当有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同仁堂溯源于1669年,至今已有355年的悠久历史,砥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海外传播,让传统医药造福世界人民。如今,同仁堂集团已经在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40多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医疗中心和文化中心, 累计为海外民众提供超 3000 万人次中医药诊疗服务,着力提升中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2000年同仁堂科技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3年同仁堂国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北京的同仁堂”、“中国的同仁堂”积极向“世界的同仁堂”跃升,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乌鸡白凤丸等王牌名药造福不同国家人民。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新增2.49亿疟疾病例,60.8万人死于疟疾。复星医药系一家深根于中国、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2010年,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生产的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通过WHO药品预认证。2011年至今,注射用青蒿琥酯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重症疟疾治疗一线救命药物,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患者的治疗,极大地提升了全球抗疟疾病防治的效果,彰显中医药社会责任与大医精诚。

中医药学秉持“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遵循“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系统思维。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厚植并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与灵魂。我国万余种珍贵中医药古籍,岁月的侵蚀致使大量文献散佚,已有4000余种沦为孤本,5000余种珍贵抄本面临亡佚,现存中医古籍也破损严重。中医药典籍数字化迫在眉睫,中医药典籍延续其命脉,传承珍贵文脉刻不容缓。2024年7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数字化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与传承创新,迫切需要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为优化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做出中医药贡献。

中医药典籍数字化,彰显中国智慧与中国气派。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绵延千年,为无数人守护健康。东晋镇江人葛洪是免疫学的先驱,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袖珍急症手册”)等。欧洲的免疫学源于法国的巴斯德,晚于葛洪1000多年。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形成于公元 8 世纪,凝聚着藏族智慧,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囊括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藏医药学理论体系,202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经岁月洗礼与历代阐释,《四部医典》、《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典籍亟需传承创新,亟需积极推动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中医药数字古籍数据库、中医药文物数字数据库、中医药数字知识库建设、中医药标准化数据库,系统梳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为后人增益中医药思想源泉,为“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田药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我国首个藏医药与天文历算数字化资源中心成立,已构建1700多函藏医药和天文历算古籍文献数据库、537万条西藏万年历数据库数据、8776万条天文历算基本数据中心数据。《医典重光——珍版海外中医古籍善本丛书》致力于激活散佚海外的中医学瑰宝。

中医药人才链数字化,激活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表示,“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强化中医药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以人才链为核心,积极发挥国之名医、国医大师、中医药院士、 岐黄学者中医药传承优势,推动中医药虚拟实验室、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人才的数字创新、数字诊断与数字服务。强化中医药企业主体地位,持续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深度耕耘教育链,充实人才链力量,激发创新链效能,对接中医药产业链需求。数字化有利于突破中医药人才的掣肘问题。湖南中医药大学高度对接人才链培养,积极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围绕人工智能、绿色种植等技术需求,培育“中医药+”新型数字化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率研发中医智能刮痧机器人,数字智能面诊判断体质,选择需要刮痧的经络腧穴并精准定位,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中医药典籍数字化,赋能不同文明交流互鉴。2019年12月,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非洲马里巴马科科技大学、巴马科人文大学共建全球首个中医技术鲁班工坊,着力提升马里医生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积极提升中医诊断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医疗器械标准和服务标准,佑护非洲生命健康,为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贡献中医药方案。

中医药治理数字化,造福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中医药治理数字化,有利于唤醒沉睡的中医药,唤起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重唤中医药繁荣,共同造福世界人民健康福祉。积极提升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特色康复等中医药服务治理数字化。胡庆余堂创办于1874年,拥有150个春秋悠久历史,生产丸、散、膏、丹、曲、露、油、酒、片剂、胶囊、颗粒剂等剂型数百个产品,积极融合百年传统中药特色与现代科技,与浙江大学联合科研公关“生产过程多指标智能快速质量分析方法”,深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着力提升炮制技艺数智化于标准化,提升全国知名的老字号百年品牌,振兴民族医药,造福国民健康。积极推动中药材种植、中草药种子工程、中药材生产制造、中药材物流数字化产业链治理等。广东省中药饮片数字化平台对省内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终端等环节进行数字化追溯,有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也方便迅速溯源药品质量。中医药治理数字化有利于冲破地域与文化的藩篱,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推动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

中医药产业数字化,优化“健康丝绸之路”治理体系。我国藏药药材多来自高原地区,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征。为此,中药材的质量和来源可追溯性尤为关键。亳州市于2020年启动了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系统,旨在实现中药饮片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质量可控制以及责任可追究。目前亳州市 207 家中药饮片企业可追溯中药饮片品种超过 1000 种。中医药产业数字化有利于积极优化完整的供应链追溯体系,着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积极推进红外卫星遥感、土壤、水质等大数据等应用于中药材种植、种资资源保护发展等,持续提升中药材质量,着力筑造中医药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中药材炮制、饮片、冲剂等数智化、高端化,提高中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一大批中医药国际品牌,彰显国际担当。积极推进中医药数字化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化车间,实现数字孪生,全面提升中医药数字物流运作效能。目前,北京同仁堂、四川太极、天津红日积极推动中医药自动化生产,从中药制造环节着手拉长产业链,提升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中医药产业数字化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与服务贸易,也积极推动传统医药深度融入全球卫生体系,优化“健康丝绸之路”治理体系,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民间反战记忆跨领域研究”(17ZDA284)阶段性成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