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各种AI终端上演了落地比拼。诸如AIPC、AI眼镜、AI手表、AI耳机等概念被提出,并快速出现一些量产化的产品。
1月22日,AI+耳机硬件公司未来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万物创投领投,初心资本跟投。此前公司曾完成了2021年种子轮融资、2023年天使轮融资。据钛媒体独家获悉,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算力突破及算法服务的提升、产品矩阵的持续迭代与扩充、海外市场的建设拓展,以及线下渠道布局的完善。
万物创投合伙人表示,“未来智能起源于办公场景和专业人群,以智能耳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细分场景中的用户需求。公司通过持续投入与深耕,积累了大量数据,并在细分市场中形成了品牌认知。在产品迭代过程中,未来智能展现了明确的产品定位和研发能力。每代产品的用户反馈相较上一代有所提升,老客户复购率也呈现增长趋势。同时,随着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覆盖范围的扩大,公司产品触及的用户群体不断增加。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先机,展现出优异的用户粘性和业绩增长。我们期待,在AI硬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智能团队很有机会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实现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得以落地应用的有效场景。”
初心资本管理合伙人田江川表示:当 AI 浪潮席卷全球科技版图,我们始终关注着创新智能硬件赛道上的每一次突破与创新。在目前诸多场景中,初心关注能切实给用户带来十倍好体验的落地场景,而 AI 耳机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在生成式AI落地应用和消费电子智能化两大趋势下,初心看好既能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和痛点,又能具备 AI 技术研发实力的团队。未来智能的 AI 耳机目前已经服务众多用户,帮助大家提升工作效率,相信未来公司的产品也会不断迭代,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能在让人眼花缭乱的AI终端概念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未来智能所处的AI+耳机赛道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资本看好这一赛道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自从生成式AI火起来以后,资本对于AI赛道的公司的关注度很高,不过大多数AI企业目前都处于“烧钱”的阶段,像未来智能这样,做AI应用还能赚钱的企业并不多。
“资本对这种往前创新一小步的方法论和产品比较认可。”谈及当下AI带来的商业机会,未来智能CEO马啸指出,做最适合当下AI发展特点的产品,是弥合AGI先进性与使用量鸿沟的关键。
未来智能CEO马啸
与其他硬件厂商在PC和手机上布局不同的是,未来智能选择了一个更贴近用户的场景—耳机,用户使用时间长,也更便捷易用,人们可以在任何场景中使用耳机,也就提升了产品与用户的粘度。
除此之外,在耳机行业,未来智能没有选择“随大流儿”——一味的卷续航、卷降噪、卷音质,而是选择办公这个彼时尚未被开发的赛道,将自身产品定位为“办公最好用的耳机”。结合多年来在语音识别领域的深耕的技术优势,未来智能切入AI终端的蓝海市场。
具体来看,未来智能的办公耳机拓展的多项AI功能包括了录音转写、同传听译、摘要总结、待办提取、AI问答等功能。马啸表示,以未来智能目前的应用来看,几乎是当下AI耳机市场的“天花板”,“为了更一进步的提升用户体验,未来智能还在近期新升级通话翻译和AI‘嘴替’ (能复刻你的声音说中文和外语)功能,不断深入AI应用,引领行业创新。”马啸指出。
让AI更好用、更无感,意味着将大模型的大脑与AI硬件的“眼睛”和“耳朵”相结合,让AI硬件在垂直领域提供更实用的服务工具。随着AI硬件覆盖生活场景的广度不断增加,大模型服务的时间和能力也将持续增强。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未来智能找准了定位——即便已经以年为周期迭代,未来智能的AI耳机仍有60%-70%的用户留存,月活增长10倍,月使用次数增长6倍,复购率44%,这是传统耳机难以企及的。不仅如此,当前AI应用和概念产品能留住用户的很少,大部分会在短期内快速获得关注,但此后流量也会快速流失。
“因为我们是以软件为灵魂,硬件为载体,用户使用越多,AI理解越深,功能越成熟,由此形成马太效应,让用户黏性持续攀升。”马啸指出。
轻描淡写背后,未来智能AI耳机并不简单。一方面,未来智能的AI耳机要做好音质、外观、续航、降噪、舒适度等等基础性的功能。以续航为例,不论是长时间出差,还是生活中忘记给耳机盒充电,经常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我们的耳机本身现在可以做到充一次电使用一天,充电盒甚至可以一周一充。”马啸指出。
另一方面,“AI会议耳机”这个品类相较于其他电子产品更垂直,既位于巨头尚未深入布局的空白领域,相比小公司也更有技术积累,并通过软件+硬件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产品,这是未来智能的产品能在办公耳机这个细分赛道脱颖而出的关键,让耳机具备了其他竞品不具备的赋能办公场景的能力,也让未来智能能常年“霸榜”天猫、京东、抖音等各大电商平台蓝牙耳机TOP 5。
在谈及未来智能在AI耳机领域的整体战略路径时,马啸表示,未来智能对AI会议耳机进行了最新的升级,将一些AI功能植入到了耳机应用中。具体来看,当用户使用耳机进行跨语言电话沟通时,对方说外语,耳机里听到的就是中文,而用户说中文,对方电话里听到的则是外语。
“我们的AI会议耳机已经实现了从‘耳替’(能听懂超过30多种语言)到‘嘴替’的转变。”马啸指出,“未来,我们还要实现从‘嘴替’到‘脑替’,通过积累足够的数据,耳机可以帮助用户完成更多的工作。”
未来智能跑出身位优势并不是偶然。前不久,在北京市大兴经开区举办的2024T-EDGE创新大会暨钛媒体财经年会上,马啸分享了关于AI在硬件行业落地方面的一些真知灼见,他表示,选择人工智能进行创业,可能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来临的时间点,做好准备,找到用户的痛点,并解决它,才能实现爆发。对于AI创业,他认为,创业公司不要当“先烈”,要当“先驱”,不要做后知后觉者,要做入局者。马啸强调,“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这几乎是所有创业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
以下为未来智能CEO马啸演讲实录,经钛媒体APP整理:
未来智能不同于其他的大模型公司,如果说做基础大模型的公司是大模型行业的先锋,他们在做大模型的平台化。那么,未来智能就是在这些平台上,找到一个垂直领域,寻找在这个领域中能马上解决用户痛点的AI应用。
我们相信,再强大的AI也要投入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才能在用户侧产生价值,进而得到用户数据的反馈、购买的决策等信息,才能形成一个影响公司发展的循环。
人工智能到目前已经经历了四次浪潮,我亲身经历了两个浪潮,第一个浪潮从2010年前后开始,一直到2014年、2015年前后。彼时,人工智能异常火爆,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苹果发布了Siri。当时所有人都认为Siri的出现会让人工智能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手机会更智能。
当时,科大讯飞的核心是语音技术,我们基于此做了第一个中文的类似Siri的产品。它后来也成为了当年很多手机厂商的第一代AI助理的底层技术。
但是经过3-4年的应用后,我们发现该产品的使用率只有不到2%,而这不到2%的使用数据中,还有90%以上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数据。我们经过反思后,发现智能手机本身就是一个触屏交互的工具,强行的添加语音交互后,虽然指令变得简单了,但实际上语音交互在这个场景下能提供的反馈和服务,极为有限。
在这波浪潮下,最大的瓶颈是:对数据内容的打通,如果没有数据,提供的服务是不完整的,这也导致了用户对产品价值的感知很弱。
此外,我们发现,无论企业如何去介绍他们的AI产品好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学习曲线依旧很长。基于此,我们果断进行了转型,开始在一些用户手机不方便的场景中寻找机会,比如车载助理、音响助理等垂直应用领域。到2018年前后,我们发现语音使用比例直线上升,甚至在一些车载语音交互场景中,比例达到了40%。因此,语音数据的反馈量就变大了,进而推动了AI迭代的速度。
2017年、2018年前后,做车载语音交互的产品开始变多,作为一家技术供应商,在车厂的话语权越来越小,数据积累越多,迭代越快的循环并没有形成。基于此,我们认为,必须要走到用户中去,变成用户选择的“第一”品牌。也正是在这次转型中,我们选择把耳机作为自助品牌,在垂直场景中,具备直接服务用户的能力。
前两次不太成功的创业让我认识到了:人工智能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来临的时间点,找到用户应用的痛点,才能实现爆发。作为一个创业公司,不要当“先烈”,要当先驱,不要做“后知后觉者”,要做“入局者”,要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
回到当下,因为Transformer架构存在的局限性、认知的差距,以及可解释性等问题,导致了至今也未能出现像Siri这样的全知全能的助手,AI并不能非常精准的完成某项任务。
但是,展望未来,我认为,当AGI强大到可以垄断应用“入口”的时候,用户并不需要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因为用户只需要告诉AI助理订去哪的最便宜的机票,AI助手就能帮助用户完成操作。这会颠覆整个行业的格局。
但从目前应用来看,我们离这个颠覆还很远,作为创业者,我们要回到应用、回到价值——让用户能够马上感受到应用价值的东西上。
AI+硬件有几个好处。首先,在垂直领域,可以做一个垂直性的服务工具,产生强大的实用性;其次,大多数AI厂商都在做软件,但是软件依托于硬件存在,而这些硬件不只有手机和电脑,当我们不方便使用手机的时候,耳机就能在这样的特殊场景下,承载AI陪伴、帮助人类的功能。将大模型的大脑与AI硬件的‘眼睛’和‘耳朵’相结合,让AI硬件在垂直领域提供更实用的服务工具。随着AI硬件覆盖生活场景的广度不断增加,大模型服务的时间和能力也将持续增强。
真正好的AI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拿过来就能立刻产生价值。如何弥合AGI先进性与使用量的鸿沟?做最适合当下AI发展特点的产品是关键。让AI更好用、更无感,这也就让人们AI的使用量越多,进而AI对用户的数据也就越了解,并形成马太效应。
未来智能认为,AI硬件是目前大模型应用侧落地过程中,最好的媒介之一。这个硬件要做到比手机和电脑更靠近产品和用户,可穿戴式设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结来看,作为创业公司,未来智能认为,弥合大模型的先进性和使用量差距的核心内生增长逻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硬件,在垂直领域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积累,以数据为核心的AI办公服务,用AI激发数据价值,用户不断运用AI,AI对用户就越了解,能力就越强,由此产生马太效应,用户黏度就越高。
耳机这个硬件赛道很“卷”,不断卷音质、续航、降噪等等功能,但我们切入的这个领域——办公最好用的产品,用AI+硬件的方式,占领用户的心智,从而创造一个创新的品类(AI会议耳机)。
目前,未来智能在AI会议耳机这个品类的创新做得不错,一直以来都是天猫、京东、抖音等各大电商领域蓝牙耳机TOP 5的产品。在做耳机这个赛道上,未来智能一方面做一个佩戴舒服、外观好看、续航强、降噪强的好耳机;另一方面,针对会议这个场景,通过AI功能不断的升级,形成独有的特点和竞争优势。
硬件+软件是我们的产品特点,软件(AI)是我们产品的灵魂,一般大模型产品,用户留存率3-4个月就消失殆尽了,但我们的耳机即便以年为单位迭代,但仍有百分之六七十用户始终在用,除此之外,我们耳机的月活已经增长了10倍,月使用次数增长了6倍,用户留存一直在76%左右,复购率达到了44%,目前已经有185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我们的耳机产品。
虽然与专注做大模型的公司相比,我们的模型能力还有不足,但我们优势是:选择了一个垂直的、细分的场景,使用AI大模型的能力,并且能让用户立刻觉得这个功能很有用。
我们最新升级了一个功能—“嘴替”,具体来讲就是,当你通过耳机与使用其他语言的人通话时,一方面耳机可以自动将对方说的话翻译成中文;另一方面,用户说的中文,在对方那也可以自动翻译成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目前我们已经能支持超过30种语种的通话。
整体来看,我们的战略路径就是让耳机从耳替,迭代成“嘴替”,最终再迭代成“脑替”,帮用户开会,帮用户整理工作、处理事务。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非常感谢大家,谢谢。(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申宇,编辑丨盖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