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幅图片,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猜到,这是一幅“耳机”。作为由Nathaniel Baldwin于1910年在自家厨房手搓出来的“世界上第一款耳机”,与现如今的很多头戴式耳机相比,除了头梁、左右腔体等结构上看起来比较粗糙以外,它自身的品类外观特性还是很明显的。
很难想象,在过去105年的历史中,耳机的形态变化竟然这么小。要知道,同期发明的很多产品,如今都已经淡出了大众视野。要说耳机发展史中最大的“技术革命”当属2016年苹果发布第一代AirPods掀起的“真无线”(True Wireless Stereo, 简称TWS)耳机浪潮。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TWS耳机在耳机品类中的全球出货量占比已超过70%。
没有任何线缆限制,充电盒提供额外电量补给,搭配蓝牙芯片的低功耗技术,再加上自动连接与配对的简化操作,是TWS耳机能够取代传统有线耳机的“杀招”。然而,也是从2023年开始,新的耳机品类正在悄然改变市场风向,它便是OWS(Open Wearable Stereo)耳机,也就是俗称的“开放式耳机”。
“全天戴耳机”的新选项
过去1年内,笔者接触了不少OWS耳机用户,这些人当中,笔者认为有两类是比较特别的,一类是天天戴耳机的,一类是之前几乎不戴耳机的。从事品牌公关工作的刘维是前者的典型代表,每次见到他,耳朵上都戴着耳机,而且是只戴单边,按照他的说法,这样既能够随时随地接打电话、收听微信语音内容甚至线上开会,同时也不妨碍与旁边人的沟通。
在接触开放式耳机之前,刘维一直是苹果AirPods的忠实用户。据他所说,结合产品重量和半入耳式的佩戴以及低存在感的佩戴外观,这就是当时能找到适合全天候佩戴的最好产品,但是AirPods尽管采用了半入耳设计,后面新款还加入了透传能力,但自身依然具备一定的隔音能力,这点始终让刘维感到不满意。
“我应该是国内第一波注意到这个品类的用户,2021年我去日本出差的时候,注意到了ambie当时推出的新品,是一款耳夹式的真无线耳机,也就是后面大家看到的华为Freeclip、荣耀亲选LCHSE的类似形态,当时我就买了一幅给自己用。”刘维提到。
从传统的TWS耳机更换为OWS耳机后,能够做到兼顾现实听感和音频播放是刘维最满意的地方,此后他也通过代购又购入过ambie的产品。考虑到对于国内用户来说,ambie品牌应该会比较陌生,恰巧对于该品牌以及OWS耳机的初期发展史,笔者此前在1年内销量翻倍!OWS耳机的魔力在哪里? | 钛媒体焦点一文中已有过详细阐述,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可以移步。
正如刘维所说,对于长期佩戴耳机的用户而言,OWS耳机(开放式耳机)最大的卖点就是它保留了耳朵对周围环境声音的感知能力,能够同时兼顾线上与线下的沟通需求,同时在佩戴舒适度上也有一定的提升,OWS耳机不会像入耳式耳机那样塞进耳道造成压迫感,也不会像头戴式耳机那样夹得耳朵生疼,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感到不适。
不戴耳机的人,也能接受OWS
但在笔者看来,OWS耳机的佩戴舒适度,对“不戴耳机”的群体反而更有吸引力。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用户案例,便是笔者在一次飞往深圳出差途中认识了今年已经50多岁的老潘,他说自己之前很少了解数码产品,现在正在使用的手机、家里的家电,基本都是刚上班不久的儿子给买的。
据他所说,自己工作这么多年,即便是出差途中,无论是坐火车还是飞机,都没有佩戴耳机的习惯,年轻的时候即便身边的朋友都买了MP3、MP4,他对此也并不感兴趣。“我觉得最接受不了的还是耳机需要捅到耳朵里的那种感觉,另外那种需要戴在头上的我也不喜欢,觉得两侧会夹住我的耳朵,很难受。”老潘表示。
出差看了半辈子书的老潘,随着老花眼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开始从“看书”转向“听书”,最开始的时候,自己去市场买了收音机,有时候也用手机外放听一听。但出门在外,声音外放十分挑场合,于是他儿子就给他买了一幅骨传导耳机,据他所说,一开始戴上依然感到不适应,因为耳机发声时的震动感比较明显,但与之前戴过的耳机相比,已经算是可接受的范围内了。
从以上两位实际用户的描述中就不难发现,开放式耳机确实有与传统TWS耳机不同的地方。在佩戴方面,如果用更专业的词汇来形容,其实就是开放式耳机的佩戴“异物感”更低,通过耳夹、耳挂等结构固定在耳朵上的开放式耳机,本身并不会侵入耳道,也不会封闭耳廓,这就能够让那些之前觉得戴耳机“不舒服”的用户,相对容易接受耳机产品。
更通俗地说,很多采用耳挂结构的开放式耳机,它的体感其实就跟戴眼镜时眼镜腿架在耳朵上的感觉是一样的,而耳夹式耳机,其佩戴感觉则类似于一些耳部饰品,甚至比饰品更加无感一些。
销量翻3倍,OWS耳机已成为风口
前文提到的耳夹式耳机和骨传导耳机,很多产品中依然延续了TWS耳机的连接技术和使用属性,但声音传导方式的不同,使其可以作为全新的品类。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点,和很多人理解的不同,“开放式”并不是指耳机不隔音的特性,也不是指能够对外界声音开放式聆听的感受。
“开放式”其实是指耳机的设计结构,它不像入耳式耳机塞进耳道,也不像头戴式耳机完全覆盖耳朵,而是通过一个开放的音频输出方式,将声音传递到耳朵附近,同时不封闭耳朵周围的空间。
所以,在笔者看来,开放式耳机算是继TWS后耳机形态的又一次“革命”。换句话说,开放式耳机对于该领域来说,其地位就等同于2016年苹果发布的AirPods,是一个全新品类,同时也是一个全新赛道。
正如IDC中国研究经理戴翘楚所说:“2024年上半年中国蓝牙耳机市场出货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主流产品真无线耳机内卷严重,缺乏颠覆式创新,面临发展停滞风险,而迅速崛起的开放式耳机未来会迎来洗牌。尤其是随着音频、短视频产业发展,人们对蓝牙耳机需求变大、长时间佩戴需求增多。”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OWS耳机从市场导入期逐渐走向普及的转折点,根据IDC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蓝牙耳机市场出货量达到5540万台,同比增长208%。其中,真无线耳机市场出货3508万台,同比增长5.6%;开放式耳机市场出货1184万台,同比增长303.6%。
由此可见,开放式耳机已经成为了耳机赛道的主要增量来源,并且其销量的攀升速度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更快。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表示,2024年中国开放式耳机在整个耳机品类中的销售占比已突破20%。
随着开放式耳机的兴起,一些其他形态耳机开始走上“下坡路”,颈挂式耳机便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1-8月,颈戴耳机市场出货670万台,同比下滑27.5%。可能有人会好奇,既然开放式耳机在听感体验和佩戴上,都有所创新,为何其在满足新需求的同时,会影响到既有品类的发展?
答案很简单,因为开放式耳机中又有两种技术方向,一个是骨传导,一个是气传导。其中,骨传导耳机并不是近两年才有的新产品,很多喜欢运动的人,应该都知道韶音品牌,于2011年成立后,就一直专注于骨传导耳机领域。气传导从技术概念层面来说,起步甚至比骨传导更早,只不过是被开放式耳机结构“重新赋能”,说白了,就是在耳机技术竞争中依靠开放式耳机风口打赢了“复活赛”。
骨传导耳机出现伊始,就瞄准了运动赛道,因为它具备感知外界声音的特性,而运动场景,此前一直是颈挂式耳机的主攻方向,在真无线连接技术逐步成熟以后,骨传导耳机对传统颈挂式耳机的市场挤压就已经开始了,当更多形态的开放式耳机出现后,颈挂式耳机的没落也顺理成章。
值得注意的是,OWS耳机的销量还在持续走高,根据洛图科技公布的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耳机线上传统电商平台(不含拼抖快等新兴电商)的销量中,开放式耳机占比已经达到32.6%,同比增长28%,也就是说,传统电商平台每卖出10幅耳机,就有3幅开放式产品。
卖的火,自然也会吸引到更多品牌入局,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OWS耳机市场中,已经有三股势力共同参与竞争。其一,以韶音为代表的专注运动场景的耳机品牌,它们本身就专注在运动场景,产品也以骨传导耳机为主,因此本来就处于开放式耳机赛道中。
其二,以索尼、Bose、万魔等为代表的传统耳机品牌,通过开辟新的产品线跨界入局,与韶音等运动耳机品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结构的选择上,往往会通过自研新的气传导结构推出相关产品。
其三,完全跨界的品牌,像是手机厂商中的华为、小米、荣耀,数码配件厂商倍思、纽曼,甚至还有以AI为切入口,将开放式耳机作为主打结构的科大讯飞、Ola Friend等等,在耳机的技术选择上,每个品牌的思路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在华为Freeclip成为耳夹式“爆品”后,很多厂商都选择了跟进。
笔者认为,OWS耳机时代,将不会再出现像AirPods那样的“标杆”产品。站在用户角度看,耳机现有的产品定位较为复杂,有些人将其作为手机的配件,有些人将其作为独立的数码产品,甚至有很多用户,手上本来拥有多个品牌的多款产品来应对不同场景的需求。
最终也就导致了品牌认知度难以集中、产品使用场景也已经进入细分化阶段,也就难以产生某一款产品甚至某一类产品能够“一统江湖”的情况。
借力AI,OWS耳机还会更火吗?
在开放式耳机火爆的同时,笔者注意到,“AI耳机”也是关注度较高的新赛道,尤其是随着AI的讨论度增强。有趣的是,目前市面上不少AI耳机,都采用了开放式结构,虽然没有体验过相关的产品,但笔者对AI耳机的发展是比较悲观的。
首先是“语音交流”本身存在的弊端。与文字、图像相比,语音沟通的局限性很强,而AI耳机中内置的智能助手功能,就是需要通过语音对话来使用,这在大多数场景下都不适用,想象一下你在工位上、上下班途中、吃饭休息的时候,打电话,可能都要避一避旁人,选一下时间,更何况与AI进行沟通呢?
笔者也确实尝试过,在办公环境下与Chat GPT、kimi等AIGC应用对话,结果是不仅信息沟通的效率相比文字更加低下,而且等待一字一句的把语言念出来,也远不如直接阅读文字可以选择性查看来的更快。
其次,AI耳机的可替代性也很强,在品类上,智能眼镜就是它有力的竞争对手,韶音中国区CEO杨云就在本月初的发布会上,首次宣布将跨界推出智能眼镜产品。与AI耳机相比,智能眼镜不仅拥有音频传输,语音沟通的能力,同时其搭载的视觉感知模块,也在音频以外,开启了更多维度的交互能力。
在功能上,只要手机内的智能助手完成“AI升级”,那耳机作为音频输出和语音输入环节的工具,其实本身并不需要AI属性加持,而短期内,耳机显然也不会成为能够具备高算力,能够独立执行AI任务的“智能终端”。
综上所述,开放式耳机本身已经成为了耳机品类的“明日之星”,而AI耳机,更像是结合了AI和开放式结构两个新赛道的“蹭热度产品”。(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 邓剑云 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