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小伙为老人代写回忆录月入5万#”的新闻开始发酵。

在这个AI已经让翟天临同志直呼无敌的时代,连网络小说都可以被大量copy的时代,居然还能有一条给写作者的新赛道:那就是代写回忆录。

根据新闻报道,这条赛道的代表人物是成都的赵宇希,2021年他本人开了一家主要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的公司,几年下来他已经陆陆续续为30多位老年人写过回忆录。


赵宇希(右)正在采访老人

数据显示这活儿的利润相当可观,一个月有2单时,月营业额能达到4万-5万,而每本传记大概五万字以内,合着平均一个字能量化到0.5元左右的利润。

当然,随着企业对标下沉市场,这个价格在逐渐走低,现在已经出现了1万-3万一本的趋势,但还是足以让一众网文作家泪目。

那么对于现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廉价写作者”而言,给老人写回忆录,会是一个新的风口吗?


先讨论有没有,再讨论行不行。

决定有还是没有,永远是市场和供给。

十年前的那波“二胎”狂潮,让富起来的一批人开始感受到,小娃娃们原来这么能花钱,于是一批批童装店拔地而起,孩子们的袜子可能比妈妈的连衣裙更贵。

更不要说玩具、游泳、早教.......


如果用文学方面的事来解释这件事,那就是诸如《半小时漫画XX史》之类的作品大卖特卖,一大批出版公司就此转型开始做童书绘本。

现在兜兜转转,童书大概真有点卖不动了,老同志们的身影开始粉墨登场。

在给孙子们买完了绘本之后,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走进小学以后,大批的老年人摸摸自己的腰,不仅再也挺不直了,甚至还有点腰椎间盘突出了。

在物质上很难出现质变,除了偶尔出去组个夕阳红旅游团外,老年人的生活似乎除了看看电视刷刷抖音,好像已经很难出现什么变数了。


他们的精神生活空虚似乎很难被填补,只有在说起往日的岁月时,眼睛中才能闪过光亮,

那些出生于50后、60后或者新中国成立前的老人们,这一生就是一部长镜头的历史剧,从红旗飘扬百废待兴、到春风满地改革开放,能讲的东西实在太多。

但又有谁会关注呢?

是忙于加班996的孩子?还是写完作业以后开始timi的孙子?

即使孩子们偶尔想听,或者假意应付一下,老人一张口,却都是只言片语的东西。


写作回忆录其实是一门技术活,对于回忆者本人尤其如此。

这不仅需要一些问题的引导,也需要本人可以将当时的场景相对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一些记忆的偏差和混淆,可能也很难自己纠正。

历史上最著名的回忆录莫过于丘吉尔写的那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直接让丘老爷子在退休之余还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丘吉尔和戴高乐等人之所以能在退休之后干回忆录的活,一方面是他们的回忆本身就有大量史料直接佐证。

此外,能在国外混到总统级别的人,嘴皮子和学历都是全球最顶尖的那个档次,这套经验放到普通人身上显然玩不转。


朝花夕阳的部分回忆录项目

“学界认为,互联网、新媒体降低了记录和传播的成本,所以个人写作会迎来爆发期。如果自己不能写,可以录音;如果有点经济基础,可以请人代写。”

上海师范大学陈新教授针对代写回忆录现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于是这才有了专门写回忆录的公司或者工作室的存在,几万字的稿子,并不仅仅是把老人的口述转化为文字,更多的工作量是放在让口述材料的条理化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类公司的存在相当合理。


给老人们写回忆录,其实只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商业行为,并非什么没见过的新事物。

在千禧年后甚至更早以前的时候,各地文化部门包括高校在内,都开始有了建设“口述史”的意识。

为了留下历史记忆,文化部门扛着长枪短炮来到老同志们的家中,去采访那些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物们,有些成了地方史料,有些则变成了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出书反而是少数。


中国人对于出书这件事相当有敬畏之情,尤其是老一辈,总觉得出书是个了不得的大事情。自己能出书,还能把这辈子的经历记下来,对于很多有钱但未必有闲的老人来说,花个几万块还是很值的。

这也就为回忆录的商业写作市场提供了底层逻辑。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千禧年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语文高中教育和高考改革,确实很直观地提升了年轻一代的文字处理能力。

与此同时,自媒体井喷式的爆发,造就了一批“底层写作者”。他们有着上一代人所谓“笔杆子”的能力,也愿意在这个越来越获得稳定和暴富的时代,用文字去创造一些收入。


帮老年人撰写回忆录逐渐成为一门生意

给老人写回忆录,就是这批年轻人搞出来的新路子。

“退休后写回忆录,就像结婚时拍婚纱照一样自然。”这是赵宇希对这个行业未来的愿望。

但是,真的能实现吗?


虽然官方和媒体从宏观角度肯定了年轻人给老年人写回忆录的行为,“普通人也该记录自己的历史”。

但事实上,这种肯定在实际过程中并不能让这个市场扩大,而是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这个原本冷门的赛道,进而形成内卷。

在采访中,不少从事这个行业的兼职写作者都表示正在降价出售服务,一本回忆录的价格从3万-5万,迅速下降到了3万以下,而被采访者表示,未来还有进一步降价的可能。

与此同时,“我初中毕业,代写回忆录月入2万”之类的培训课包也在网上疯狂打广告。


中国缺什么都不缺人的特点,再一次体现在了新兴赛道上。

而跟上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客户源搜集的难度不断加大。

能够愿意为几万块掏腰包的老年人,首先要做到“不差几万块”,其次还要认识到写回忆录具有很强的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这才会考虑这项业务。

实际上,大多数老人还是会选择在经济下行的时代里,将这笔钱补贴给自己的孙子买绘本和玩具,或者让自己的儿女减少一点房贷。

老年人是否愿意花钱是一回事,中国这么大,总有一批老年人愿意付这个钱,但找到他们并不容易。

“最关键的不是写,是怎么接触到老年客户。”

一位资深从业者坦然说出了答案。

常规的自媒体投流打法和老年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一个城市中可能有1000个老年人希望自己的经历变成回忆录,但写作者们可能一个都找不到。


只能说,当下的老年人传记行业,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甚至都不足以形成一个“套路”写作模板去支撑这项业务提升效率。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甚至不能像公众号或者短视频一样,称之为一项稳定的行业,即使对于那些头部先行者而言。

因此,给老年人写回忆录这件事何去何从,在2025年,可以再让子弹飞一会儿。

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排版丨编辑:立忞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 征稿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