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民法院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强化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20—2024年五年间,全国法院共审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6200余件、生效判决人数6200余人。

强化治理合力

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大部分劳动者能够顺利拿到劳动报酬,治理欠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个别用人单位和个人拖欠劳动报酬,甚至恶意欠薪、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存在。为进一步强化劳动者权益法治保障,指导各地执法司法机关做深做实治理欠薪相关工作,今天,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5件依法惩治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

据介绍,建筑行业恶意欠薪案件多发,且往往涉及劳动者人数众多,拖欠劳动报酬数额较大,一直是治理欠薪的重点领域。办理此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需要切实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司法机关工作合力,确保"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案例

"任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以逃匿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行为方式较为多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时立案调查、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为后续司法认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人民法院切实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刑法威慑和教育功能,督促行为人积极履行支付义务,实现劳动者权益保障与当地社会稳定的"共赢"。

坚持宽严相济

最大限度维护劳动者权益

为促使欠薪者尽早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最大限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减轻、免除处罚条件作了规定。依法准确把握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从宽处罚条件。

案例

"某信息公司、冯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人民法院依法严惩一审宣判前仍不履行支付义务的被告单位,对被告单位负责人判处实刑,彰显宽严相济"严"的一面,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有效惩治、震慑恶意欠薪者。

案例

"翁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对欠薪数额、人数相对较少,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在公诉前付清劳动报酬的行为人依法免予刑事处罚,体现了宽严相济"宽"的一面,引导行为人尽早履行支付义务、最大限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推动实质解纷

以高质量审判服务高质量发展

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就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司法机关畅通行刑衔接,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推动欠薪矛盾实质化解,对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

"邓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

人民法院依法严惩执行领域恶意欠薪行为,做实追赃挽损工作,兑现劳动者胜诉权益。

案例

"某旅游公司、王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人民法院在审理期间积极协调被告单位足额支付所欠劳动报酬,并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对被告单位负责人适用缓刑,促进企业恢复经营、健康发展。

(总台央视记者 张赛)

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依法惩治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案例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