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集采实施以来,让药品采购价格大幅下降。对于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问题也接踵而来,任何时候,便宜没好货都是不变的真理。在集采的极限压价,以价格为导向的采购模式下,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0.16元一支的氯化钾注射液,超出想象的价格能否实现相同的治疗效果?
虽然进入集采的仿制药都需要进行严格的一致性评价,必须保证和原研药有相同的药效,但在临床实践以及患者的亲身感受中,事实并非如此。
近日召开的上海市“两会”期间,就有20位政协委员、医学专家联名提交提案,称某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因为原研药没能进入集采,导致医生在临床使用中没有选择权。
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人郑民华称,自己和其他医生最普遍的感受是“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醒,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诸如此类的现象并不是个例现象,也不是某一种药品的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性。虽然进入集采的仿制药都是技术成熟,配方明确的标准化产品,但不排除一些药企为了获得集采机会,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可能。
国家实施集采以来,往往是严进宽出,在进入集采名单之前,药企要通过一致性评价,生产工艺和规模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核,产品也有经过层层检验。但一旦进入集采目录后,后续的质量监督却难免出现疏于管理的情况,就为不良药企创造了机会。
这一点和直播带货翻车是一个道理,为了满足主播“把价格打下来”的要求,一些企业就会采用种种手段降低成本。AB货、以次充好、偷换概念等花样百出,最终导致价廉物差,影响了消费者体验。
药品和普通商品不同,药效降低不仅意味着患者利益受损,还有可能威胁健康和生命。集采药品即便是有部分药品出现降价降质的现象,都会让集采的意义大打折扣。
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函,致电上海医保局,称关注到上海两会部分代表提出的意见,决定1月21日由领导带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国家医保局的这次行动透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对于集采药品的质量管理已被纳入医保局的重点工作之一。只要管理层重视起来,出现的问题并非没有转圜的余地。
其实解决路径也很简单,目前国产仿制药药效差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原料和技术工艺的问题,而是药企既要市场又要利润和集采模式唯价格是论发生了矛盾。如果集采一直采用最低价中标的模式,很容易出现工程上的豆腐渣现象。
所以解决之道一方面要聘请专家核算出仿制药的真实成本,给药企合理利润。另一方面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和不定期对采购的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要加大惩罚力度。
目前国家对集采药品存在质量问题的惩处,仅仅是取消中选资格、纳入集采违规名单、给予失信评级等,这显然不能有效震慑高额利润诱惑的药企。建议国家对此专门立法,要求出现质量问题的,必须追究药企相关负责人刑事责任,才能真正的要求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