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寒冬腊月,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即将进入过年的节奏。
1月19日,榆中县清水驿乡王家湾村,天空湛蓝,山峦上的冰雪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派热闹喜庆的场景。原来,这里正在排练社火,以备蛇年春节后上演。
农闲时节闹社火
当日,记者慕名走进该村,正巧遇到外出回村的社火队负责人王彦攀。他说:“虽说现在是相对的农闲时节,可这两天正在排练社火,一堆事要处理,这不,才安排人去取社火队员的鞋……”
中午时分,各社的社火队着装整齐,聚集到了村文化广场。伴随着清脆的铃声和雄壮的鼓声,在马排子的引领下,由春官率领的社火队进入人们的视线。一时间,彩旗、银刷子(云帚)、筒子鼓(太平鼓)、秧歌、彩船、舞狮等方阵依次上场。激越的鼓点、鲜艳的服装、整齐的队伍成了社火队鲜明的特征。参与队员各个精神抖擞,舞步轻盈,动作舒展,分外投入,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写在脸上。
天地人和共欢庆
“天高云淡日辉煌,社火燃情祭四方;阳光普照人世间,天地人和共欢庆。”社火排练中,司衙黄俊卿如是说道。
五谷丰登、政通人和是王家湾社火队对美好新生活的期盼。王廷虎是银刷子方阵的“教官”。他说:“银刷子方阵有20人,今天来的人还不够。我们要借助一把刷子的动作、节奏和韵律打出人们的喜悦心情,这就要求我们的一招一式不仅要熟练,还要和着鼓点,在张弛之间展示社火队的气势,体现王家湾村全体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目前在山东烟台上大学的陈一丁是筒子鼓方阵中的佼佼者。说起打鼓的感受时,他自信满满。“去年,我是第一次打鼓,说实话,心里有点忐忑,主要是怕打不好。今年我感觉很从容,我们打鼓就要打得震天响,要在举手投足间展示王家湾男女老少的精气神,赞美和美乡村。”
打大鼓的王拥国很是卖力。他说:“鼓声是一支队伍的号角,我们的鼓声就是社火队队员的信号。时而欢快、时而舒畅、时而激越,鼓声不同所蕴含的含义也不同。作为打大鼓的人来说,就要按照社火队的总体安排和指挥,用鼓声告诉队员队伍的节奏。”
传承文化庆丰年
“社火来源于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最初是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火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人们将祥龙、舞狮、秧歌、彩船等融于其中,并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融入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以讴歌盛世,礼赞中华。”社火队春官樊尚荣对社火的渊源与发展,以及民俗文化的表现方式等如数家珍。
樊尚荣坦言,开展社火表演有利于群众通过春节聚合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倡导和树立文明乡风,提振全村群众劳动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是祝愿全村群众蛇年吉祥,幸福安康的一种方式。
任何事情只要有群众参与,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正在观看社火排练的王女士开心地说:“社火头安排我家掌柜的打鼓后,家里很多家务都由我来做,虽然忙点,但心里高兴。每当鼓声响起时,我感觉生活很有滋味,好像整个村子里都流淌着暖意。”
王家湾社火队总负责人王芳尧说:“王家湾的社火由来已久,是烟火气与娱乐性很强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表演项目主要有彩旗、云帚、筒子鼓、舞龙、舞狮、彩船、秧歌、锣鼓等,深受群众喜爱。作为我们来说,就是要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把先民们留下来的这种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并让它‘火起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喜爱或参与王家湾的社火。”
守正创新谋发展
王家湾村距榆中县城20公里,国道312线、陇海铁路、兰渝铁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双垄沟玉米、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全村442户1669人,其中常住人口292户741人,有430名劳动力,近300名群众参与社火表演。
“王家湾社火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社火表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睦,激发外出游子热爱家乡的情怀,投身家乡建设。同时,有利于提振和增强广大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当日,王家湾村委会主任樊尚平如是说。
据了解,去年,王家湾社火队的表演受到了榆中各地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网络平台上也颇具流量,人气十足。今年,王家湾社火队已对服饰、道具、节目等进行了更新与完善。我们相信乙巳年的王家湾社火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让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万事顺遂。
■记者手记
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旌旗猎猎、云帚飞舞、祥龙腾空、舞狮欢庆、彩船游弋……这是日前记者走进王家湾村时看到的情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滋养群众,引导群众,增强群众文化自信,还是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载体。一个靠种植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的自然村,依靠传统文化开展社火表演,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仅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还宣传和引导了文明乡风建设,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样本。
在此过程中,王家湾村“两委”班子及乡村贤达全力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激情投入,不仅展现了群众性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还充分展现了我市“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效能。同时,彰显了只要从群众的意愿出发,就能集中力量办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民生实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