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度追年俗,丹哥带你闹新春。每年过春节,都有张罗着蒸年馍的习俗,其中,以“蒸花馍”最凸显地方风土人情。花馍,也称“面花”、面塑、年馍等,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不仅传承着春节文化的载体,也是日常生活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随着春节临近,花馍又开始在各地 “热” 起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花馍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民间有 “过大年,发面蒸花馍” 的年俗,“发” 寓意新的一年发家发财,“蒸” 寓意来年日子蒸蒸日上。
其实,提到花馍,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堪称摇篮。在这里,还有大家熟悉的 “面塑”,它作为山西省一张耀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闪耀着历史与人文的光辉。匠人们凭借一双双灵巧的双手,运用揉捏,修剪、搓条、盘绕、点刻等多种精湛技法,将面团雕琢成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
春节里的花馍,蕴藏更为丰富的寓意。年节下“蒸花馍”更富有“氛围感”和“仪式感”。庆贺新年的花馍,以龙、牛、羊、鸡等生肖动物造型为主,也会迸发出枣花馍、元宝馍、花型饱满的牡丹、芍药、荷花等奇思妙想的创意。
为了烘托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讲究“点红”,让最终成型的花馍更富灵动和喜气儿。一抹殷红点上去,花馍仿佛有了生命力,惟妙惟肖,仿若成真,看得人心间开花。而花馍不仅是指尖上的艺术,也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心尖上的情结。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花馍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美食。小小的花馍凝结了人们的匠心才智,不仅能表达着对祖先的思念、对长辈的孝心、对亲朋的祝愿,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不少人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习俗也在逐步退化与消失。物质丰富的今天,似乎一切不需要亲力亲为。殊不知年味就在你累并乐着的过程中,在你动手捏花馍的全神贯注中,在浓浓的烟火气中,年味就渐渐地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