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春节临近,杨栋格外忙碌,他要挨家挨户检查电力、采暖设备。岛上的渔家乐受季节影响,夏季热闹营业,到了秋冬季节,岛上的部分居民会出岛生活,直到年后返回。
一年四季,最苦的是三九天巡检。“爬上电线杆,一阵刺骨海风刮来,一下子就能把人打透。”杨栋说。54岁的杨栋是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的电工。
除了为岛内居民提供电力服务,春节期间,他还要走访孤寡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他的巧手下,一盏盏红灯笼高高挂起,在冬日阳光下闪烁着喜庆的光芒。
獐岛位于黄海北部中国和朝鲜交界海域附近,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距离海岸线4公里左右。30多年来,杨栋是岛上唯一的电工。
随杨栋环绕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不到200米小岛一圈,要花费近2小时。沿陡峭坡路,登上海岛最高点,陆地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岛尽收眼底。寒冬不见叶,但通过枝干也能发现小岛植被繁茂。
“30多年前,整座岛光秃秃一片。淡水要从内陆运,用电要靠柴油发电机,晚上9点准时断电。”杨栋说。
杨栋是土生土长的獐岛村人。1987年,“户户通电”农网工程修到了獐岛。16岁的杨栋第一个报名加入海底电缆敷设施工队。
“边干边学,一年后电缆敷设好了,变压器架起来了,我也把与电路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外来的师傅们敷设电缆、架起银线,点亮了獐岛渔家的盏盏灯火。工程完工后,师傅们纷纷离开,杨栋主动请缨,成为小岛驻村电工。
有人给杨栋介绍了一份在远洋渔船上当电工的工作,杨栋一口回绝。“这么多乡亲,灯一灭顺嘴就喊‘找杨栋’,这份感情怎能割舍得下。”
杨栋守护海岛电力,一干就是37年。
冬天,越是降温,电网越容易出现隐患,要及时排查。“注意脚下,地面湿滑容易滑倒。”杨栋裹着厚厚的工作服,说话间满是白气。即便路再难走,杨栋还是得检查完所有线路才安心。佩戴好安全帽和安全绳后,杨栋爬上电线杆。20分钟后,完成检查工作的杨栋下来,眉眼上结着冰晶。
10台变压器、36基高压电线杆、10公里长的架空线路,以及一条5.1公里的海底电缆,都是他的工作点位。对他来说,每天的巡检路线就像一幅鲜活的“行军图”。最让杨栋挂念的,是獐岛的供电主动脉——海底电缆。“每天早上都要到海边巡检,确认没有船在电缆附近抛锚。”杨栋说。
“早些年岛上没汽车,进村入户全靠一双脚,平均一天得走10多公里。”头戴安全帽,背着工具袋,腰间悬挂绳索和金属脚扣,杨栋一身装备足足有30多斤重。夏天是獐岛的旅游旺季,也是用电高峰期。“一进入七八月,基本每天都得忙到夜里11点多。”杨栋介绍。
2017年,獐岛成为4A级景区,随着游客量增加,岛上居民陆续经营起了渔家乐。杨栋负责定时通知渔家乐按片区划分限时用电,开始挨家挨户估算用电需求,为电网的改造升级提供数据支撑。2019年底,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将獐岛的老旧变压器换为容量更大的箱式变压器,总容量3290千伏安。“现在,村里的渔家乐开到哪儿,电就能通到哪儿。”獐岛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张冬说。
岛上127家旅馆饭店、100户居民的电器和线路,特别是每家每户的共计335块电表,也被杨栋纳入免费服务的范畴。 帮助村民的事情还有很多,82岁的由淑增是村里的困难老人,杨栋隔三岔五就到她家里转转,检查一下电路,顺手捎带些生活用品。老人爱干净,经常洗澡,但不会使用热水器和浴霸。每次电话一响,杨栋总是立即赶过去帮忙。
走过岛上的每一根电线杆,杨栋都会停下看上两眼,没人比他更熟悉獐岛的电力网络。
这份工作技术含量高,作业条件艰苦,但更多时候是琐碎和单调。当初的热血少年也变成了鬓角苍白的大叔。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