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1月1日清晨8点,结束所有“硬装”和“软装”的宁扬长江大桥正式亮相通车。至此,南京过江通道家族再添一名新成员。大桥通车后,从南京龙潭最快6分钟可到扬州仪征、半小时可达扬州主城区。

除了地上距离的拉进,宁扬两市的地下连通也在稳步推进中。1月2日,宁扬城际铁路(扬州段)首个明挖区间围护桩顺利封闭,标志着工程建设迎来新突破,为后续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城际地铁线路,宁扬城际(即南京地铁S5号线)预计于2026年全线通车,届时将大大增强南京、扬州两市及沿线的通勤化交通,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过去,南京都市圈内部一直有着“西热东冷”的说法。相比都市圈西翼马鞍山、滁州等安徽城市的积极融入,东翼的江苏省内城市则略显“矜持”。但近期的一系列基建成果表明,南京正在全面向东发力。而省内成员对南京的认同度,也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

比如去年底在扬州举行的2024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就表态,扬州作为(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切身受益者,将持续推进全市域、全方位、全身心融入南京都市圈建设。

而新年伊始,江苏省发改委发布的《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更是提出,建立宁镇扬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提升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水平,切实当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先行军”。

随着宁镇扬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南京都市圈“西热东冷”的情况有望扭转变成两翼齐飞,这进一步佐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看法:

南京都市圈,是中国融合度最高的都市圈。

这或许也能够解释,为何南京都市圈会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而且还是跨省都市圈。可以说,南京是中国城市化从2.0的城市群阶段步入3.0的都市圈时代的引领者和榜样表率。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会是南京?我觉得这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南京是一座有“大哥范”的城市,甚至可以说,南京是中国最有“大哥范”的城市之一。

如果非要再找一座可以和南京媲美“大哥范”的城市,我想可能也就只有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广东财政、哺育粤东西北的广州了。

02

说起中国城市里的“大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京或上海。而在某些局部区域,成都、武汉、西安等,也可算当仁不让的“大哥”。

但要说“大哥范”,那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强省会”战略虹吸效应的争议由来已久,需要在此处省略5000字……

与之相反,很多人认为南京是个弱势省会。其实,作为江苏唯一一个地跨长江南北的城市,南京本来完全有机会成为像武汉、成都那样的强省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改开之初南京曾是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1978年,南京GDP34.4亿,位居江苏第一、全国第12名,高于苏州(31.9亿,15名)、南通(29.4亿、17名)、杭州(28.4亿、19名)和无锡(24.93亿、23名)。这和今天人们习惯认知里的江苏城市排名有很大不同。


但南京并没有执着于维护这一“大哥”地位,更不像别的省会那样,为了壮大自身实力拼命跑马圈地,吞并底下县市甚至地市。反而在1983年的苏南大分家过程中,南京放弃了句容。

而这恰恰是“大哥范”的第一个表现:懂得顾全大局

这点在改开初期,各地市都在拼命争夺外部资源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个经常被拿来作比较的例子是,江苏第一条修通的高速公路是沪宁高速,这条高速大大便利了苏锡常接轨上海,助力其在省内率先崛起。而隔壁的浙江,同一时间修通的第一条高速则非沪杭高速,而是杭甬高速。以至于直到今天,嘉兴的地位都很尴尬,同样是环沪城市,经济发展却跟苏锡常拉开巨大差距。

另外,像李光耀寻觅中新合作的工业园区场地时,江苏推荐的是无锡和苏州,而没有南京。前不久国家在各地开展eVTOL试点,江苏的试点机会也给了苏州。这些都与省会南京不横刀夺爱有关。

而“大哥范”的另一个表现则是:扛担子

比如,为了使苏锡常能有更多土地用于城市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南京扛下了苏南第一的种粮任务,全市一半面积为限制开发区。一个新一线城市的粮食产量(99.3万吨),居然和浙江第一产粮大市、素有“种田嘉”之称的嘉兴(100.6万吨)相当。而面积是南京近三倍大的杭州,粮食产量却只有57万吨。


光是这些,南京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03

当然,最能体现南京“大哥范”的,还是南京都市圈。

说起南京都市圈,最早可追溯到40年前。1986年,国家计委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同年6月,“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南京经济区的成立为日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000年7月,江苏省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这是中国最早提出都市圈建设,而且也是为数不多的跨省共建的都市圈。之后,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个城市共同编制了早期的南京都市圈规划,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都市圈规划

2003年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布,南京都市圈由此成为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之所以能收获这许多“第一”,首先跟南京自身的实力有关。

网上有种说法,南京是“三省省会”(江苏的行政省会、安徽的经济省会、台湾的精神省会),也有人说是“四省省会”(云南的寻根省会)。这些说法虽然不乏调侃之味,但也可一窥南京的江湖地位,和地位背后的综合实力。

作为全国10座拥有三位数区号的城市之一,南京的高教实力全国第三,双一流高校数量仅次于京沪;高铁通达重点城市的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与郑州;在“2024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城市第五,“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自然指数 全球科研城市10强

另外,南京还是中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我国第一套卫星通信地球站、第一套稀路由卫星通信系统都在这里诞生。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南京的“大哥范”,周边城市都从都市圈的发展中获益良多。特别是安徽部分的城市,过去其经济总量、城市排名、产业实力,跟环京、环汉、环蓉的很多三四线城市差不多。 但是这些年,靠着与南京的产业协作、园区共建,以及共享南京的高教、医疗资源,获得了飞速发展。 像滁州、芜湖等环宁城市,过去十年的城市排名上升了几十位,进步幅度高居全国前五。

这是非常难得的成绩,其意义甚至超过南京本身挤进前十。

要知道,论地理区位,处在京沪通道与沿江通道交汇点上的南京,相当于水运时代处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所不同的是,当年扬州吸引大批徽商前往,成就了自身“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而如今的南京却反哺周边,带动了环宁城市的百花齐放。难怪皖南城市如此认同南京,甚至为后者挣得了一个“徽京”的雅称。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财散而人聚,财聚而人散。南京大概是最懂这个道理的城市。

04

当前,中国城市化已全面迈入到都市圈时代。

和城市群阶段各群之中要么群龙无首,要么群雄争霸,各市之间往往竞争大于合作不同,都市圈基本都采取一个核心城市+一组卫星城的模式。这就决定了,都市圈发展的好坏,关键得看核心城市能否发挥带头大哥作用?它要求核心城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味攫取、虹吸腹地资源的做派,拿出大哥范,做好领头羊。

当然,做大哥也有做大哥的好处。比如北京的“第九大菜系”,又比如上海的总部经济。同样的,南京在展现“大哥范”、带发小兄弟的同时,自身也收获颇丰,特别是实现了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

就拿近来陆续获批的各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来说,在已经公布国土总规的17个省会城市中,《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复的,时间比身为一线城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还早,南京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与2016年获批的上一轮城市总规相比,南京的区域功能定位、区域链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服务能级,以及省域、跨省域辐射带动作用都得到了提升,城市格局彻底打开。

比如,在十三五交通规划和上一版总规中,南京还只是全国性交通枢纽,这一次则晋级成为国际性交通枢纽。并且还收获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核心功能定位。其中,“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头衔含金量颇高,只有南京、广州、沈阳三个省会拥有。


南京的成功案例无疑会激励更多头部城市担起责任,带领周边区域融合发展,这将彻底扭转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逻辑——从四面开花、无序竞争,走向重点聚焦、协作共赢。而南京在这一转变中所起的示范作用,大大超过南京自身GDP对全国的贡献。

这也是我常说的,城市的地位不仅仅取决于GDP,更体现在影响力上。为什么GDP已全国第五的广州仍是一线城市,为什么南京才是江苏一哥,原因皆在于此。

︳END ︳

想了解更多区域城市最新信息, 欢迎加入三土城市笔记读友群。入群请先添加土哥助手号,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