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委员集中采访。聚焦齐鲁粮仓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经略海洋、民生保障、文化强省等热点话题,10位来自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省政协委员,畅谈履职成果、回应民生关切。

当天10位委员依次亮相,他们中既有高校校长、企业总裁、科研人员,也有律师、护理人员、听障人士,他们结合自身实践,畅谈履职心声,介绍各自领域发展情况,传递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1月20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委员集中采访,孙承君委员(左)和孔军强委员接受采访。

这其中有两位委员来自青岛,她们用自己勤恳务实的作风和亮点突出的成绩,展现了干事创业、拼搏奋进的飒爽英姿。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谭丽霞委员分享了海尔整合全球研发、制造和临床资源,助力山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故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孙承君委员,分享了自己10年来致力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故事。

在此次集中采访中,还有一位委员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副研究馆员孔军强委员。“听力残疾并不意味着学习能力存在缺陷,融合教育可以让残疾学生看到未来可期。”孔军强委员说,作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之一,他1992年大学毕业后,时隔30多年,再度通过融合教育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会上,他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有一做一”康复救助,去年又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救助的听障人群从儿童拓展到成人。截至2024年底,山东已免费为6716名重度听障儿童实施耳蜗植入手术。

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刘霞委员则讲述了自己参与“齐鲁粮仓”建设的故事。

现场刘霞委员分享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山东以约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出口额常年位居全国首位。

刘霞委员说,通过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拉呱聊天,她深切感受到优秀品种和先进技术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我们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做好宣传推介。”刘霞委员说希望通过有力举措,为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贡献山东力量。

“2024年11月,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地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张建委员介绍,山东正用一个个成果展示着齐鲁大地逐“绿”前行的生动实践。

“山东黄河流域的人工湿地面积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自然湿地面积。”省政协副秘书长王琳介绍,她在参与2024年省政协开展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民主监督中发现,沿黄各市都加大了湿地修复和建设力度。“我们应当继续建好‘人工肾’,服务母亲河,助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副会长林凡儒委员介绍,翔宇实业集团投资建设智能工厂,新上智能化提取线,年提取中药材1万吨,只需5个人就能完成整个流程。企业的每一次转型升级都紧跟国家对产业发展的布局,都是一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和实践。

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委员介绍,近年来,山东的文化“两创”全面起势,极大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未来省美术馆将强化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让文化场馆“活起来”“潮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民建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法水委员,讲述了自己用调解化解家庭矛盾避免官司的经历,他说,律师在法庭之外,做了大量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每当看到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之外握手言和他就由衷感到律师职业的光荣。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与康复学院副院长曹英娟委员,从事护理工作已经30多年,她深切感受到护理工作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她说,顺应时代发展和群众所需,山东部分医疗机构着力推动专科护理门诊和“互联网+”护理门诊建设,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举措,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齐鲁护理力量。

10位委员生动的履职故事,让这场别开生面、务实求真的媒体见面会,成为一场展现各委员加入强省建设、积极协商建言的生动实践。

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谭丽霞委员:打造新兴产业竞争力助力山东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集中采访中,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谭丽霞委员分享了海尔整合全球研发、制造和临床资源,助力山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故事。

作为山东最早一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企业,海尔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化企业、世界级品牌,在有利的政策、制度和环境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以全球化服务全球化,以本土化推进全球化。

谭丽霞委员说,非洲的儿童疫苗接种长期存在“损耗高、覆盖率低”两大痛点。所以,海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一起共创了太阳能直驱疫苗存储方案。同时,把非洲资源链接成一张网,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偏远山区的全覆盖,解决了这两大痛点。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为非洲增添了数百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技术的转移和能力的当地化,而且做到了每年为全球4500万适龄儿童提供免疫保障。

“我们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建成22个工业园,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带动了当地技术、标准和产业链升级。”谭丽霞委员说,2024年,海尔整合了全球的研发、制造和临床资源,积极探索生物制药的前沿技术,打造新兴产业竞争力,为山东抢占科技型开放发展制高点注入新动能。

目前海尔吸引了40多家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建厂,供应链也从跨国供货转变成了密接生产模式。

“作为一名经济界委员,这些年,我亲身感受着山东全力做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减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带来的积极效应,看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走进山东、深耕山东,在务实合作中携手共赢。”谭丽霞委员说。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孙承君委员:治理海洋里的“PM2.5”一直在路上

作为一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30多年的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孙承君委员当天分享了自己10年来致力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故事。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海洋塑料污染列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2015年起,孙承君委员和团队开始围绕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是一种新污染物。我们用肉眼几乎看不见它们,但其危害却不小,它们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摄食、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海洋里的‘PM2.5’。目前我们直接生产的微塑料很少,绝大部分微塑料来源于大型塑料垃圾的破碎和降解。”

那么,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的影响范围究竟有多大?为了进行进一步研究,2018年孙承君委员跟随向阳红01号科考船去往南极,这是我国首次环球综合科学考察,在南极航段中孙承君委员全程进行了微塑料的调查工作。

“在南极威德尔海,我们发现水体中有纤维状和颗粒状的微塑料,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孙承君委员说,科考结果显示,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

如何应对微塑料污染,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孙承君委员说,近年来,山东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合作等,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进一步营造亲海、知海、爱海、护海的社会氛围,践行减少使用、重复利用、回收再用的3R原则,更好地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孙承君委员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李晓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