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2025年1月20日,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张振东在今年山东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主要内容是关于加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司法案件审理中应用的建议。

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2024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将AI技术深度融合到司法工作中,旨在提升审判效率、优化裁决的公正性。

张振东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司法案件审理中的应用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法律服务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国家推进司法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张振东分析,目前,山东省司法案件审理过程中,简单高频案件办理任务繁重,消耗了办案工作人员的大量精力,影响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一些复杂案件由于人手不足,处理不及时或因办案人员专业能力不同造成同案不同判等现象,影响了司法机关公信力。

张振东建议,将AI技术与案件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优化,有效减轻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排除人为干扰,减少行政腐败,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司法工作的公信力。

(一)提升司法工作人员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

一是定期开展AI工具使用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不断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智能化技术素养。二是司法机关与高校联合开展跨学科的专项人才培养,培养既懂法律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案件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人才储备。

(二)建立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

加强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整合公民数据信息、案件信息、法律法规等多源数据,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打破数据孤岛。

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运用加密、权限管理等技术手段,确保案件审理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三)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

建立案件审理的自动分析、自动推送、自动预警等智能综合平台,明确分类标准,进行案件自动分类和分流,减少人工干预;精细化梳理审理要点和标准化配置,在各环节节点均设置审核、确认、决定选项和提示,为司法工作者提供相对统一的审理思路和标准,限制自由裁量空间,减少因个体差异导致的同案不同判现象。

完善大模型的智能辅助功能。在立案阶段,通过AI技术,进行初步筛选证据、预测可能的法律后果,提升工作效率;在庭审阶段,通过智能审查、量刑预测、庭审提纲与裁判文书的自动生成,提高效能。

强化大模型的智能监督功能。对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动态监督,严把案件受理、流转、办理等流程节点,全程可留痕回溯;构建定期自查、逐级评查、重点抽查的案件大数据资源库,运用AI技术对所有已审理案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审理结果异常时发出警告。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畅通反馈渠道

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模型的开发、应用和维护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其合法、合规、公正运行;规范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案件审理中的应用范围、使用规则和责任划分;创建有效的反馈渠道,并根据收到的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AI系统。


杜涛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