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

小兴安岭,雪雾缭绕、万树披花。汤林铁路似银龙,蜿蜒盘旋于天地间,伴随着一声尖锐的鸣笛声划破长空,6274次列车呼啸着穿山而过,路肩上列队接车的10名“黄马甲”格外亮眼。

汤林线是20世纪60年代全线建成通车的。近年来,随着林业部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推进,原来繁忙的林业运输线已少有货运列车运行,现多为林区百姓出行的6273/6274次旅客列车所用。如今冰雪旅游热度攀升,这条铁路日趋火热。1月17日,气温接近-20℃。汤林线112公里800米处,绥化工务段伊春二工队班长田立锋手握道尺,三步一弯腰、五步一低头一趴下,用手中的石笔,将检查出的轨距和水平一一标注在铁轨上。

山区铁路半径小、曲线多,旅客列车的最高时速只有80公里。他们的“天窗”时间只有2小时,在瞭望条件艰难之下,需要完成清雪、松螺栓、垫板等多个项目。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尤其是雪后,几乎所有的干活地点都要靠步行到达。赶上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从工区先坐工程车,然后再步行,“最远6公里多,深一脚浅一脚,肩扛手抱着二百多斤的设备,走起路来比干活都要累。”田立锋说。

极寒天气会把路基冻坏,线路发生鼓包,火车通过会发生晃车,田立锋和工友们需要将“包”往两侧顺平。56岁的线路工王洪生说,“每天松螺栓500多对,用垫板400多块,弯腰近千次。”

55岁的袁兴政谈起工区如数家珍:工区连续34年无事故,管辖23公里线路,道岔50组,小半径曲线9条……由于偏远,原有的13名老工人平均年龄53岁,直到2024年8月,12名00后大学毕业生的加入,才有所改观。

铁道旁,一侧汤旺河冰封如镜,一侧大山巍峨矗立。田立锋左腿跪在地上,右腿向后蹬,目测轨道的高低,“膝盖处绑有护膝,就这样回家后还得贴上膏药,缓解一下疼痛。”

现场的西北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作业人员的围脖上很快挂满白色霜珠,从脖领缝隙处冒出的汗气升腾飘向高空。56岁的现场防护员刘政习主要负责看车,他说自己今年就要退休,“里三层外三层穿得再厚,都作用不大”。

22岁的青工吴迪别看他个头不高,但干起活来手脚灵活。他右手握住活塞杆,左手拎起40多斤的液压起拨道器,两手配合空中一抡,起拨道器“嗖”的一声就被塞进轨道底部。吴迪说,冬天活多,起码心里不“紧张”,“夏天山里大蚊子异常凶猛,穿多厚都会叮透”。

内燃螺栓扳手发出怒吼的“哒哒哒”声,在山间回荡。操作手王浩分享起自己的小窍门,“松螺栓默数到‘5’时正好,紧固时听见钻头发出闷声就证明到位”。平常下班后,王浩喜欢在单位健身房练习哑铃、打羽毛球来提高臂力,他说因此操作起机器来毫不“吃力”。上班在铁道线上,下班后回到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而单调,王浩上班后只回过一趟家,“我家在嘉荫县,那里不通火车,每次回去只能搭顺风车,来回一折腾就是小半天。”

“前辈们把我们当成自家孩子对待,我们干起活来也顺从。工班长就是大家长,回到宿舍觉得烦闷了,就去找他们聊聊。”22岁的青工宋洋洋说。

站在线路中央望向远方,前不见车头、后不见车尾。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冻害整修任务圆满完成,大家摘下脖套大口呼吸,棉帽早已被汗水浸湿,他们肩扛养路机具走在大山深处,留在崎岖雪路上的,是一串串深深的足迹。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