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随着酉阳110千伏竹板天东线的运行,110千伏荆竹坝风电厂升压站成功带电,标志着酉阳第一座大型新能源发电厂投运。酉阳目前有超100万千瓦的风电和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资源,未来10年将成为渝东南新能源送出基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的《竹枝词》描绘了古时重庆一带的山水美景,诉说着这座城市与绿色的不解之缘。自古以来,重庆以其山水交融、蓝绿相映的自然景观著称,如今,绿色更是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动力。


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站。游绍斌 摄

近年来,重庆通过优化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使用绿色能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山城借助绿色力量焕发新的生机,实现“点绿成金”的愿景,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产业的积极响应以及多方的支持。近年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开发利用,加快电网转型升级,构建多元调节体系,促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为美丽重庆建设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1月8日,“疆电入渝”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重庆段)全线贯通。投产后,工程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助力重庆形成“一交一直”特高压输电新格局,构建水、火、风、光多元电力互济体系,有效增强重庆电网保供能力,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推动能源体系向新

重庆万盛经开区地处渝黔交界,这里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地下的煤炭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万盛转型,当地废弃矿山也陆续被修复、治理。近年来,经过生态修复的矿山不仅展现出峰峦叠翠、树木葱郁的面貌,也被引入风电、光伏发电、页岩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万盛经开区石林镇,风力发电机矗立在连绵起伏的山脊上,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绿色能源。


重庆黔江麒麟盖光伏电站。杨敏 摄

从昔日的煤炭重镇到今日的绿色能源基地,万盛经开区的变化映射出重庆市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足迹。2022年,重庆市启动“风光倍增计划”,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并制定年度风电光伏新能源开发建设方案。国网重庆经研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年均增速超过30%,发电量年均增速达到37.47%,装机容量较2020年增长200%。2024年1月至10月,重庆市新能源发电装机新增并网容量达到133.66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为28.2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105.46万千瓦。


国网重庆璧山供电公司员工在重庆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屋顶光伏电站巡视光伏发电设备。蒋佩 摄

为了推动本地新能源的高质量开发利用,国网重庆电力在近年推动资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从源网荷各侧发力,加快发展抽蓄电站、新型储能等各类调节性资源。目前,除了服务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全容量投产外,国网重庆电力还在助力推动云阳建全、丰都栗子湾、奉节菜籽坝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建设,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重庆的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也同步有序推进。重庆电力调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10月底,重庆已经建成投产13个电网侧储能项目,规模达140万千瓦/280万千瓦时,累计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近50个,合计规模约154万千瓦/315万千瓦时。新型储能项目的投运,提高了重庆电网的调节能力,也为重庆市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补齐关键短板。

推动支撑本地产业向新

在2024年11月底举行的“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三场上,长寿区作为重庆综合性化工基地之一,展示了在工业领域推动绿色转型的显著成果。该区实施32个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并启用西南地区最大的供氢中心,使得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3.7%。作为重庆市的另一个“工业重镇”,永川区也在加快推进产业的绿色转型。据统计,该区已经创建了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市级绿色园区1个,以及市级绿色工厂19家。

长寿区和永川区的成果,正是重庆对绿色制造体系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底,重庆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330家、绿色园区28家。在这些成果中,包括国家级绿色工厂79家、绿色园区8家、绿色设计产品58种、绿色供应链7条。

绿色制造产业正在激发山城的经济活力。2024年前三季度,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2023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59.43万辆,同比增长1.3倍。这一增长不仅体现了重庆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更凸显了绿色产业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绿色转型,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撑。《重庆市“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全市电力保障将转向“外引内增、多措并举”,将加快发展天然气发电,挖潜可再生能源,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科学发展燃煤发电,推动外电入渝,形成疆电、川电、三峡电以及市内电源的多元电力保障体系。不久前,重庆市能源局指出,川渝藏三地电网、天然气管道紧密相连,为西南地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段。李涛 摄

近年来,特高压工程的加快建设为本地引入更多的外来电力。2024年12月27日,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工程投运后,我国西南电网的主网架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每年最大可从川西等地向四川、重庆负荷中心输送清洁电能350亿千瓦时。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直流工程的建设也在持续推进。根据国网重庆经研院规划中心预计,这项特高压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最大输送电量将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超50%,将大幅提升重庆电网的供应和保障能力。

国网重庆电力积极推动电网升级,将500千伏“双环两射”主网转变为更可靠的“螺旋环网”结构。同时,该公司正努力将西藏、西北等地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引入重庆,并加快川渝特高压加强工程和渝黔背靠背直流工程的建设。这些项目不仅将加强重庆与周边地区的电网互联互通,也将为当地的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动能。

助力降碳模式向新

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不仅是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始站,也是重庆铁路口岸、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的所在地。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穿越欧亚大陆,连接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则从这里向南延伸,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个港口。


国网重庆市北供电公司员工在两江新区果园港检查岸电运行情况。向江微 摄

密集的交通网络和巨大的物流优势,促进了重庆物流要素的高效流动,也为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出口打下坚实基础。据重庆海关的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重庆外贸出口额为3626.1亿元,环比增长2.4%。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高新技术产品等是本地主要的出口产品。

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提高了进口产品的碳排放标准。面对国际绿色贸易新规,重庆外向型企业积极应对,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在长寿区,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对产品进行了两轮碳足迹认证。然而,碳配额购买困难、数字化碳盘查手段缺乏、无人支撑减碳服务等痛点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对碳足迹认证、碳中和认证等方面的需求较大。

在了解到企业在碳足迹认证、碳中和认证等方面的需求后,国网重庆电力开展电碳模型监测分析,构建了企业级电碳模型,按照“一企业一模型”以电折碳的方式实现园区企业碳监测。2024年内,国网重庆长寿供电公司选取恩力吉、卡贝乐、望变等企业开展电碳计量的全链条验证应用,通过碳计量平台动态测量发电侧电力碳排放因子,实现电力从发电侧到用户侧的全链条精准碳流量计量,支撑碳排放精细管理。下一步试点将逐步扩展至长寿区的38家强制碳排放企业,实现碳核查报告自动生成,并与专业认证公司合作完成企业碳核查认证;同时,国网重庆电力在探索“核查、减排、交易、认证”碳普惠一站式碳中和路径,为服务政府宏观把控碳排总量与强度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碳排企业把握生产碳排与减排措施制定,帮助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

同时,借助能源数据中心资源优势,国网重庆电力正在搭建双碳数字服务交易平台。平台将整合各类“双碳”服务资源,面向“双碳”需求企业开放平台,提供碳资产管理、碳计量、碳核算、碳足迹认证、碳标签等涉碳服务,引导和服务企业减排降碳。未来,这个平台不仅将持续助力产业降碳,也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上游新闻记者 文翰 通讯员 游绍斌 叶樊 刘一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