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潍坊诸城街头巷尾弥漫着浓郁的香气,只是一瞬便勾起行人的食欲。这香气的源头,便是传承两千年、闻名遐迩的诸城烧肉。

为赶行市,天还没亮,诸城的烧烤作坊里早已灯火通明,店家开启了一天的劳作。选材,是制作诸城烧肉的第一步。新鲜的猪肉,必须是当地农户精心饲养的黑猪,肉质紧实,肥瘦相间。猪头、猪蹄、猪大肠等部位,都是制作烧肉的上佳材料。


诸城烧肉

处理食材的过程极为讲究。店家熟练地将猪肉分割、洗净,用特制的香料进行腌制。这些香料,是诸城烧肉独特风味的秘诀所在,由多种中药材和调味料精心调配而成,不仅去腥,更为猪肉注入了浓郁醇厚的底味。

腌制完毕,猪肉被放入大锅中炖煮。大锅里,水与老汤按比例混合,放入腌制好的猪肉,加入葱姜蒜等配料,大火烧开,再转小火慢炖。炖煮过程中,精准掌控火候与时间,让猪肉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直至肉质酥软,用筷子轻轻一戳,便能探入其中。

诸城烧肉最为独特之处,当属炖熟后的熏烤工序。师傅们将煮好的猪肉置于特制的铁架之上,锅底则铺上一层白糖与小米。随着温度升高,白糖受热融化,散发出缕缕青烟,小米也在高温下释放出独有的香气。师傅迅速盖上锅盖,让猪肉表面熏烤出一层金黄诱人的色泽,同时,那淡淡的烟熏味也丝丝入扣地融入肉中,为烧肉增添一抹别样的风味。


东汉《庖厨图》文创手绘图

诸城烧肉的历史,从诸城出土的汉代《庖厨图》石刻画像中,便可探其详情。“庖厨图”是诸城前凉台村东汉汉阳太守孙琮墓中出土的珍贵刻石,为国家一级文物。刻石高1.51米,宽0.75米,细线阴刻,刀法纯熟,真实地反映了墓主孙琮生前庖厨内的场景,细腻地展现了各类人物、事物的形态,内容丰富,情景逼真,栩栩如生。


《庖厨图》石刻情景

烧烤作为人类最早的烹饪形式之一,在《诗经》中已有所记载,而诸城博物馆的这幅“庖厨图”,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汉代人的烧烤,与我们今天的烧烤已十分类似。刻石上大家各司其职、忙而不乱,画中也反映了汉代厨事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种灶具、炊具、盛装食物用的鼎、罐、盘等。在厨房中挂有猪头、猪腿、鸡、兔、鱼、鳖等各种家畜野味,工作场面有宰牲、做饭、酿造等多个场景。宰牲有捅羊、捶牛、杀猪、打狗、杀鸡;做饭者有劈柴、烧火、掌勺、搅拌、汲水。烤肉串的场景活灵活现,有指挥者、切肉者、传送者、煽火者、烤肉者……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描画烤肉串全过程的场景图画。


在诸城烧烤中,除了可以吃到猪头肉、鸡翅、鸡腿等猪和鸡常见的身体部位,剔除鸡肉的骨架子在诸城人手中也摇身一变成为令人口舌生香的美食,这就是诸城烤鸡架。诸城人爱吃、会吃,有的用烤鸡架作下酒菜搭配凉爽啤酒,有的将鸡架掰开辅以洋葱、香菜等凉拌,每个人都能在炎炎夏日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绝配秘方,这也是诸城烧烤给所有食客带来的独有的夏日慰藉。

时至今日,诸城烧烤在继承传统烧烤工艺的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改良了烧烤工艺,扩大了烧烤的种类,逐渐使烧烤形成了一门新兴产业。诸城特色烧烤以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影响之远,风味之美,令人垂涎三尺。

(大众新闻记者 张鹏 通讯员 张敏敏 陈文龙)

附“忆乡愁 品年味”征文报道(点击查看)

征文来稿须言之有物,立意新颖,角度出新。文字(须配图)、组图、视频不限,文字稿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视频稿控制在2分钟以内。

来稿请投704751337@qq.com

活动策划:申红 王菁华 吴永功

统筹:李忠运 梁利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