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余世学的2024年,那就是“忙”。
忙着下乡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忙着带新人了解当地情况、忙着统计土地的各项指标、忙着收集老乡的建议、忙着学习不同地方种粮的先进经验……从春耕、秋收再到冬藏,作为四川省凉山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站长,一年中,余世学有不同的“忙法”。
从关心能否吃饱,到大家能否吃好,再到现在怎样才能种粮致富……对余世学来说,见证土地的变化,感知土地的生命力,了解土地的故事,是他近40年来的工作重点。
连续三届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为土地上的事儿代言”,成为余世学10多年来的履职主题。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这个从大凉山走来的省人大代表,也正捧着一份沾着泥土、带着稻香、冒着热气的建议,加快脚步,朝会上走去。
大会开幕前,余世学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和我们聊了聊关于土地的那些事儿。
余世学
见证大凉山土地上的每一个变化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余世学而言,没有什么,是比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粮食更重要的事。
一条长300多公里的安宁河,从北向南穿过大凉山,造就了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平原。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使这里被誉为“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山下的水稻、山上的苦荞,地里的土豆、地上的玉米,棚里棚外各式各样的水果蔬菜,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不少颜色和生机。
富饶的安宁河谷平原 胡小平摄
余世学的人生,就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这位59岁的种粮人,头发已有些斑白,炙热的阳光赋予了他黝黑的皮肤。一副眼镜,架在他高高的鼻梁上,挡住了他眼角的纹路。一双拿着本子的手结实、有力。平时不善言辞的他,一聊起种粮,说得头头是道,脸上时常挂着笑容。用当地阿妈的话来说,这一看就是个“有知识的种粮人”。
事实也是如此。1987年,余世学来到凉山州农业技术推广站。38年来,从最开始的农技推广人员,到如今的推广站站长,他的双眼,看见了这片土地的改变,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吃饱、到吃好、再到致富的过程。
安宁河谷平原稻香阵阵 图据西昌市委宣传部
20世纪90年代,凉山开始推行杂交玉米高产攻关。“当时想要突破每亩1000千克的大关,大家想尽了办法,怎么弄都不行。”粗放式操作下,即便是靠着肥沃的土壤,一群人也没了招。
如何才能让大家吃饱饭?一群大凉山的种粮人开始尝试一轮又一轮的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2010年,凉山州杂交玉米突破每亩1218千克,“这在当时的整个西部地区,都算得上是‘高产’。”
西昌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示范区 图据西昌市委宣传部
种粮人深谙“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道理。2020年,凉山州全面脱贫。在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大家开始考虑如何吃好饭。“种子、技术、肥料、病虫防控、收储,这些环节至关重要,任何一步落下了,都会出问题。”
于是,最新的粮食品类,种在了会理、会东、美姑等县市的田间地头;现代玉米种业园区里藏着上百种玉米种子“芯片”;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穿过安宁河谷平原;超级杂交水稻完成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在凉山,稻苗生长、瓜果飘香、一派生机。
超级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德昌)示范项目
找到守护粮食安全的关键
当选省人大代表的这些年,余世学关心着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儿——建议优化粮食补贴政策,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加强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种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扶持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他提出的这些建议,得到了当地高度重视,部分建议也被相关单位采纳实施。
这几年,余世学琢磨着土地上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种粮收益走低,部分农户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与经济作物“争地”。如何调动当地农户种粮积极性,实现“种粮致富”,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
安宁河谷平原 钟玉成摄
去年,余世学跟随着当地人大代表团,一起前往凉山州的几个县市考察农业发展。他发现,不同的地方土壤、气候有着不同的属性,因地制宜“粮经轮作、套种”才是适宜的道路。“像冕宁的‘粮烟复合’模式,采用大豆、苦荞和烤烟套种、轮作的形式,就相对比较成功。而其他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也让人感到震撼。”
今年,余世学开始关注土地上的野生动物。在平时治理土地撂荒的过程中,他发现,在凉山的一些山区里,野猪、猴子成群下山,趁人不备,破坏地里的粮食,给当地村民造成不小的损失。
成熟的稻谷在阳光下一片金黄
“庄稼里‘稻草人’也不管用了,有的老乡半夜要起来不停敲打盆子,驱赶野猪野猴。”余世学说,“老乡好不容易重新开垦种粮食,结果遇到它们成群下山,不仅大面积毁坏粮食,也会危害村民的生命安全。”
在调研过程中,余世学还发现,野生动物破坏庄稼后,老乡们的理赔程序相对复杂,且收益大幅降低,也会打击大家种粮的积极性。
“我认为林草部门要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全面掌握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种群数量、迁徙路径等信息。对于过度繁殖的野生动物,可以采取捕捉并转移到其他适宜栖息地的措施。同时根据农作物损失的情况,制订具体的补偿标准,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赔偿;并且研发安装防御设施,有效保证大家的安全。”余世学说。
发现土地的下一个机会
和大多数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样,余世学把自己人生的“黄金时代”交给了大凉山的每一寸土壤。在一次次农业的变革和发展中,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大家种粮观念的改变和守护粮食安全的决心,也看见了土地赋予的每一次机会。
新的机会再次降临,在打造“天府粮仓”的过程中,安宁河谷平原被寄予厚望。但这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由于地形地貌等许多原因,目前凉山农业整体机械化程度不高、精细化程度不够,季节性缺水明显、基础设施还需完善。”余世学看来,这些挑战背后,都藏着凉山农业“突起”的机会。“特色农业、高山种植养殖、森林粮库这些都是方向。”
盐源坝子上稻谷丰收 图据盐源县委宣传部
1月20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翻阅省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工作安排建议中提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坚持以“五良”融合为牵引,持续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发展的核心,还是在于机械化。”余世学说,现在种粮相比以前,更讲究一个“科学”,“智能化的产品会越来越多,无人驾驶的农机、点对点的精准栽培等等都有可能在未来的凉山大地上看到,方方面面都在向好发展。”
对于大众关注的“未来谁来种粮”一事,余世学并不担心,“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回到了农村,一些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开始用上更先进的设备,以后老人在家打个电话就会有专业人才来帮忙种地。”
余世学依旧对大凉山充满信心,“未来,这片土地上还会长出更多的农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