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生态廊道。(资料图片)杨继培摄

“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湖体透明度提升至2.29米,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受到社会各界认可,得到各级媒体点赞……”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上,大理州委主要领导向与会嘉宾们介绍,洱海保护治理经验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

十年来,大理干部群众坚持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协同发力,形成了湖泊保护治理的“洱海经验”,在洱海流域绘就了一幅天蓝、水清、岸绿的大美生态画卷。

科技赋能

洱海保护实现精准治理

走进大理州智慧洱海监管指挥中心,一眼便能清晰地看到“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的管理后台。指挥中心的智能感知、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协同管理、信息服务、业务应用六大功能模块,实现了数字技术与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洱海保护治理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覆盖洱海全流域“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感知网,实时收集水质、雨量、气象、“两污”设施运行等海量监测数据;水环境大数据和机理模型体系可以依据各种数据,定量分析洱海未来7天的水质发展趋势,并适时开展预警响应……

2024年,“数字洱海”成功入选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十年间,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将科学治湖、精准防治贯穿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编制印发了《洱海保护治理科学技术研究规划(2020—2025年)》,持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的科研协作,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徐祖信,国际宇航研究院院士刘永定,国际湖泊治理专家孔海南等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建立健全科研统筹和专家会商工作机制,依托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洱海“科技小院”和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持续深化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变化规律研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流域截污治污等重点难点科技攻关,为提升洱海水质、改善洱海水环境、修复洱海水生态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观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洱海整体的水质透明度一直处于优良水平,特别在近三年,达到了二十年来的最好水平。水质透明度的提升为洱海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长封吉猛介绍。

系统施策

长效机制效应日渐凸显

洱海生态系统涵盖湿地、水域、岸线及周边山地等多个组成部分,洱海保护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战略任务,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十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坚持系统治湖,从截污治污、提升入湖水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修复流域生态等方面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约472亿元,先后实施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和“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持续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

“当前,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5743公里截污管网,初步构建起覆盖洱海流域的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通过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通过对沿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实施生态搬迁,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通过实施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洱海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州洱海管理局局长赵国龙介绍说。

十年来,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洱海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两次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通过省级审核,洱海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法网护水

流域发展增添法治动能

洱海保护治理,既要坚决截住污水、管控污染,更要着眼洱海长治久安和流域综合治理。

大理州始终坚持依法治湖,不断织牢织密洱海保护治理的法网,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贯穿于洱海保护治理全过程。先后5次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科学划定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把洱海流域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构建了富有特色、系统完备、结合实际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

州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明芳说:“新修订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的权利,细化了公民和法人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对建筑行为和排污方式的管控,为洱海的高水平保护和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十年来,全州各级各部门充分整合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洱海流域共查办违法排污、未批先建、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等环境违法案件668件。通过深入开展执法普法宣传,全社会洱海保护意识和环境守法意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并呈下降趋势。

共建共治

洱海保护凝聚全民力量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洱海湖面上,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滩管员严炳其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捞死亡水草、清理湖岸……

“我做这个工作已经十年了,负责管理的湖岸大约7公里,尽管工作比较辛苦,但每天看着干净、清澈的水面,心里更多还是高兴和欣慰。”在严炳其看来,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每个人都应该是洱海保护的参与者。

在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中,大理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注重发动环保企业和环保人士,成立“洱海保护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定期组织开展洱海保护志愿服务、科普宣传,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通过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洱海清、大理兴”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十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正逐步改善,在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生动实践中,大理各族人民的“母亲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朱蕾 杨钰洁 刘泉 张洲 杜伟)

来源:大理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