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十年来,大理市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为集中展示这十年来大理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大理融媒将推出专栏《足迹》,今天推出第一期《洱海保护这十年 良好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年来,大理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洱海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不断转化为生态价值、生态产业、生态经济。
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蓄水量29.59亿立方米,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2015年以来,大理相继开展“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十项重点工作”“六个两年行动”“8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等工作,针对湖滨民宿、村镇污水、矿山、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道进行整治,环湖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同步启动。2019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2150户23.96万平方米;奶牛存栏从3万头减少到0.56万头;全面关停了洱海流域46座非煤矿山;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一体化村落污水处理站5座,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200公里、化粪池10万个,污水处理规模达每天26.2万立方米,实现了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冬日的大理,苍山积雪,洱海扬波,漫步在洱海生态廊道上,绿树、鲜花、草坪、浅滩,错落有致。洱海生态廊道不仅仅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廊道上星星点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滨缓冲带和湿地,更是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后美丽的洱海风光为周边的民宿和餐饮带来了“留量”,成为群众走向小康之路的绿色通道。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每天早晨,洱海平静的湖面都会被一艘艘沿湖岸慢慢划行的洱海保洁船打破,船上的滩地管理员们,准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不远处,一群群水鸟轻轻地划过干净的水面,自由自在地在空中、水里嬉戏打闹。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洱海流域的畜禽粪便、餐厨垃圾、死亡水草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全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利用,生产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料系列产品,年可处理有机废弃物195万吨,同时,提供500多个工作岗位。在确保湖泊治理各主体全面持续参与湖泊保护的同时,构建以民众、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赢机制,让生态移民安心,让农民持续增收,让人民群众从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中长久受益,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生态之美,带来了发展之变。大理市以洱海保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动传统农业绿色化、有机化、数字化转型,以资源循环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依托苍山洱海美丽生态底色推动生态引领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低碳生活,逐步构建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2024年1—9月,大理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58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4.03%,旅游总花费898.42亿元,同比增长4.86%。
新征程上,大理市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持把“良好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全流域系统治理,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保护洱海,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书写美丽苍洱新画卷。
记者:朱滢 吴志
编辑:向红玉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