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教育思想史名篇选读


内容介绍

本书选文30篇,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期的思想家之教育名篇为主体,结合对其影响较大的西方哲学家及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名作;以期形成互为镜鉴、彼此呼应的古-今、中-西两条线索,着力呈现一种超越学科框架的教育思想、一条试以安身立命之教育通向人与社会之整体重塑的现代化道路。同时,本书对所选文章进行导读,并辅以数篇对重要教育思想家的纪念文章,以期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语境里,略窥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之形塑。

01

书籍目录

序言

学以为己,学以成人……高世名 / Ⅰ

“我生有涯愿无尽”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梁启超的“善变”与“不变”兼梁启超先生诞辰151周年纪念……任晓栋 / 002

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蔡元培先生诞辰156周年纪念……袁安奇 / 014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梁漱溟的“深心大愿”兼梁漱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任晓栋 / 023

“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蔡元培:西湖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032

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037

蔡元培: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041

蔡元培:关于读经问题………049

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联合会书(节选)………054

“为的是学做人”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061

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节选)………072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081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087

马一浮: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092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韩愈:师说………103

蔡元培:孔子之精神生活………110

钱穆:中国之师道………115

马一浮:复性书院开讲日示诸生………126

潘光旦:何为士的教育(节选)………132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141

杜威:拥有一个经验(节选)………153

杜威:教育是生活的需要………167

梁启超:美术与生活………180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187

“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

杜威: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195

怀特海: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节选)………203

陶行知:我之学校观………222

章太炎:救学弊论(节选)………227

马一浮: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235

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242

编后记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251

02

编后记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这曾是马一浮先生的心绪,或亦可为他这一代教育家精神气度与知行之道的映照。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教育的使命始终与“立人”、“求道”密不可分。它蕴藉于儒家“仁”的思想脉络中,直指以成就性德为核心的人之塑造,亦与理想社会营建息息相关。进一步说,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以安身立命之教育通向社会致治的深层目标。亦即,以立人之教育作为“治道”之根本。孔子以降,中国的教育家,大多心怀社会改造乃至“文化托命”的“深心大愿”与经世理想。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教育事业,实则超越了现今以学校教学、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狭义的教育,而更突显其“化育”之功。这是人之塑造和社会塑造的浑融共构。

中国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常被称为“为己之学”,以“成人”为根本目标。如何“做人”的问题,由之居于核心位置。“成人”之教,强调在人之“天性流行”中完成德性修养,以带有圣贤人格的“大我”塑造为理想:由“己心”旁通“他心”、上通“天心”,进而“洞彻一己与天地万物共有之大生命”。熊十力曾对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做出阐释,“其所谓己,乃指大生命,所谓大我是也”。在“成人”之教的视野中,儒家视为贯通“天人”的“道”,并非以外在力量来转化一个人使之“成德”,而是人基于其自身去推衍和发展“道”。故而,儒家教育所强调的“为学”,即为“做人”。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为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做人”的过程——不断充实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不断趋于“善”、近于“道”。“学以为己”“学以成人”的意义正在于此。

从思想源流上看,从梁启超到蔡元培、马一浮、梁漱溟、陶行知这一代人,他们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颇受中国传统的“成人”之教的影响——以“立人”为教育之根本,强调在“做人”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觉悟和自我发展。

然而,他们所面对的社会情境与时代问题,与古典中国已截然迥异。彼时中国,正处于所谓“过渡时代”,不仅社会危机深重,更面对着思想与社会的古今之变、中西之争。这其中所牵动的,不只在于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迫切需求,更在于“中国向何处去”的社会发展路向之探索与论争。因此,教育的问题,不仅是何以“立人”的问题,同样也是何以“立国”的问题。

但作为教育家,他们依然在矢志于社会改造的同时,将目光聚焦于真切而具体的每一个“人”及其“人生”。因此,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面对何以救国族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的“社会问题”时,他们将目光重新投向了问题的发端——人与人的生活;试以人心涵养、生活重建的“成人”之教育,让“中国人活起来”。

他们皆非复古主义者。痛感于“国家”不立、文化“失败”之困局,试图给出基于“新民”/“新人”塑造的“中国问题”的解决之道。他们亦非“全盘西化”者。于彼时所高扬的科学、民主两大旗帜之外再寻根由,试图以人生态度的昭苏与重塑,奠下使中国社会自萌生机之根本。

因着“立人”理想,在国族存亡的社会危机中,面向“人之塑造”的教育目标始终得以坚守,未被“宏大叙事”的国家目标所吞没。或者说,在最终指向社会改造的教育潮流中,“成人”之教的底色,使“塑造人”的教育目标始终未被“塑造共鸣”所取代。同时,又因着“立国”志愿,在“塑造人”的教育中,承自儒家传统、带有圣贤理想的“成人”之教,被进一步赋予了一重“社会”的维度。或者说,作为新社会营造之根基的“人”,成为了“社会中人”,“公”与“群”的意义由此得以突显。这便使新历史情境下的“成人”之教,需要处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亦为群己关系;二是如何实现从“人”到“人人”的转化,亦即如何以“成人”之教来“造社会”。可以说,这是当时的教育家们,在教育、思想、社会的整体变革中,所面对的一大核心问题。

人之塑造与社会塑造,这双重任务的交织,使彼时的教育面临更复杂的问题与更深层的困难;也使教育家们的思考与实践,处在更大的思想与现实张力之中。基于此,本书所选文章,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期的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名篇为主体。同时,选入对其影响较大的西方教育哲学家(如杜威、怀特海等人)的经典文章,以及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名篇(如韩愈的《师说》),形成互为镜鉴、彼此呼应的古-今、中-西两条线索;试以此将教育思想与实践,置于更开阔、更长远的历史情境中,进而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语境里,略窥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之形塑。

本书所录文章,均源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公众号所推“温故”系列与“纪念”系列文章,也是研究院所编“教育思想史名篇选读”系列的第一本著作。我们希望在未来几年,继续聚焦人文教育思想领域,持续整理推出更多经典文章,试以之对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社会美育以及艺术人文通识教育等有所助益。本书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教育思想大家的经典文章收集与导读,以及研究院的日常学术工作,颇赖张晨、袁安奇、王世桦、卢雅玲、黄丹绵、张文英、许扬婷等诸多同事的共同努力,在此予以特别致谢,同时,亦感谢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的支持。最后,本书的成书与出版,更离不开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世名教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此特致以诚挚谢意。

任晓栋

2024年8月


《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教育思想史名篇选读》

主编:任晓栋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来 源|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

编 辑|王世桦

责 编|刘 杨 任晓栋

审 核|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