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冬日,山河温柔,唯温暖相守!
为保障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东营市牢牢抓住困难群众实际的需求,多管齐下,发挥社会救助体系兜底保障功能,用好慈善等社会救助力量链接机制,用心用情推动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助力群众温暖过冬,让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送“雪中炭”,为3762户困难群众送上御寒物资
“非常感谢慈善总会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这些物资对我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受助者周女士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眼含泪光地说道。
周女士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绳子偏挑细处断,近几年,其同样患有残疾的丈夫又患上了重病,每周三次需前往医院治疗,让这个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日里,一股暖流正悄然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为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东营市慈善总会联合各县区(开发区)慈善总会共同发起了“慈善送温暖”活动,以低保、特困、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救助对象,为全市符合条件的3762户困难群众送去了棉被、坐垫、手套等急需的御寒物资,共计价值11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慈善东营,爱在身边”的深刻内涵,也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暖。
“如果有困难,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我们会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胜利街道民政办主任乔树霞对周女士说。拉家常、话冷暖、交心声,为困难群众发放御寒物资时,民政及社区工作人员还悉心询问他们的生活近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并向他们讲解了医疗保障、低保救助、残疾帮扶等方面最新的惠民政策,确保具体困难具体解决,为困难群众擎起扶弱济困“保障伞”。
解“燃眉急”,为813户城市低保家庭发放取暖救助金
在河口区河口街道的河滨社区,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王名(化名)离异且带着10岁的儿子共同生活,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申请了低保,艰难度日。
“孩子还小,抵抗力差,真怕一降温就感冒。”刚一入冬,王名又开始为今冬还没着落的取暖费而发愁。就在此时,河口区民政部门为符合情况的低保对象发放了取暖救助金。“非常感觉政府为我们发放的800元的取暖救助金,解决了我们一家的燃眉之急。”王名父亲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双手,笑容中满是真挚的感激。
密切关注困难群众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精准掌握困难群众的御寒情况,预拨中央、省及市级预算资金1.2亿元,加快对低保、特困供养、孤困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的拨付和发放进度。2024年入冬以来,按照每户不低于700元的标准,为813户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对象和其他困难家庭发放了66.65万元取暖救助金,并落实相关供热政策减免。
同时,落实急难专项救助政策,充分发挥急难救助商业保险和“救急难”基金作用,特别困难的启动“一事一议”加大救助力度,2024年以来,东营各级民政部门共救助困难群众522人次,发放救助金124.03万元。
练“铁脚板”,动态监测确保救助无盲区
“在外打工好久,都没被这么关心过了,民政为民,是咱老百姓的坚实后盾!”在东营市救助管理站,求助人小孙换上工作人员为他购买的新棉衣,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不禁湿了眼眶。
2025年1月2日22时,东营市救助管理站接收到滨东分局胜东派出所送来一名男性求助人员。救助站站长郑立明告诉记者,该求助人员小孙来自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4年12月份搭乘火车到东营市找工作,因身份证丢失一直未找到合适工作,因身无分文现无法回家。
考虑小孙长时间在外担心其身体受寒,郑立明一边为其办理入站手续,安排入站,一边为其更换新的棉衣,并端上刚煮好的面条,这才出现了开头感人的一幕。
1月3日,郑立明联系车站为小孙购买了返乡车票,考虑到东营没有直达陕西的车次,又为其购买到济南的汽车票,并联系济南市救助站协助其返乡。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现了社会的温度。而对困难群众的关怀不仅要放在心上,更要落到实处。东营市市、县、区各级救助管理站社会救助热线24小时接听,落实主动告知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各种诉求。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实现动态监测2388人次,纳入救助41人次。
同时,突出夜间、降温等重要时段,民政会同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加大对流浪乞讨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巡查走访力度,今年入冬以来,东营各级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7人次。
减轻困难群众过冬负担,满足过冬基本物资需求,东营市民政部门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保障了困难群众温暖过冬,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让困难群众的这个冬天暖身更暖心。(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张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