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秦山“核电医生”

中国青年报记者 安俐

在无数个听抗美援朝战场上归来的父亲讲保家卫国故事的夜晚,儿时的何少华可能不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何少华是中核集团首席技师。扎根秦山核电维修一线30年,他每天见证着9座现代化的核反应堆把光明送入经济繁荣的华东地区。他现在还清晰记得,当老师傅们告诉自己“这里是中国核电起步的地方”“中国大陆第一度民用核电就是从秦山核电站发出”时,22岁的自己加入秦山核电的激动心情。

不久前,秦山核电站再次宣告:“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秦山核电正式投运。”这意味着今后反应堆无须停堆,即可批量、稳定、持续生产镥-177、钇-90等用于癌症治疗的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核电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造福于民,何少华说,自己和团队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守护者幸福感。


何少华带领团队攻关技术难题。秦山核电供图

在反应堆堆芯里装上“炼丹炉”

医用同位素是核医学诊疗的基础,广泛运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比如碳-14在医疗领域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过去,这些医用同位素严重依赖进口,价格和数量完全受国外控制。以用于治疗肝癌的钇-90为例,进口药一针价格将近35万元,然而一旦国产,药价或可降至一半以下。

重水堆核电机组适合同位素的生产,全国仅有的两台商用重水堆机组都在秦山核电,是引进的加拿大坎杜-6核电技术。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每两年停堆维护一次。以前,工作人员在停堆维护期间,把特定的靶件放入堆芯,医用同位素可以“搭便车”辐照生产出来,等到下一次停堆维护的时候,再把辐照后的靶件卸出堆芯。一些长周期的同位素就生产出来了,如钴-60、碳-14。但一些短周期的同位素不需要两年的辐照,如镥-177、钇-90。能在反应堆里加装一台生产装置,做到随用随取,实现批量稳定生产,是秦山核电人追求的目标。

为此,秦山核电需要在重水堆的VP1观察孔内安装保护套管,以便于后续安装生产通道,就像装上了一个“炼丹炉”。但国内外无论是新建反应堆还是运行机组,尚无相关成功经验,加拿大曾在几年前设计过保护套管的图纸,但仍是纸上谈兵。

2022年9月,何少华接到任务,负责保护套管及生产通道的安装技术攻关。此项任务艰巨异常,近乎“盲装”。

没有成熟的经验,没有完善的图纸,探索过程就像在充满迷雾的沼泽中前行。责任重于泰山!何少华团队没有单干、蛮干,而是不断测量验证,反复迭代完善。“基于之前掌握的核电水下修复技术和检修工具,我们先测量了水下的安装位置,垂直建立了安装通道模型。就像是射箭,我从靶心的位置倒推出箭的射出轨迹,再确定准星的位置。”何少华说。核电安全是底线,这次“射箭”必须“一矢中的”。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何少华团队“从0到1”开发了各种特种装备,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演练,终于在2024年成功实现了安装。

“这对民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一些重要的用于癌症治疗的医用同位素将实现全面国产化,其产能可充分满足国内需求。”秦山核电副总工程师、秦山科技总经理李世生说。保护套管安装成功后,李世生给加拿大方面发了一封邮件,宣布了这一喜讯,加方发来了贺信,李世生回复:“如果你们也需要安装,我们可以帮你们实现梦想!”

从“深山修炼”到“出山解难”

风起于青萍之末。保护套管的成功安装,得益于此前建立的一套特种维修技术体系,何少华正是建设这套体系的带头人之一。

“核电特种维修”是在苛刻复杂的高辐射环境下的检修,何少华就像核反应堆的“医生”。入职几年后,还是“班组带头人”的何少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大挑战。1998年,秦山核电站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出现异常,厂里采用了一台昂贵的防辐射可视设备进行维修,但设备放入水下仅两分钟,强辐射就把机器摧毁了。

班组人员无计可施,只能通过国际招标寻求外国团队帮助。最终,一家美国公司用了6个月时间,修好了反应堆。这次大修,厂里支付的修复费用高达上亿元人民币,加上因耽误发电带来的损失,秦山核电站面临职工工资都很难发出来的困境。这就是令不少“老秦山人”回想起来都心惊胆战的“T6事件”。

在修复过程中,美国公司的维修理念、管理方式、检修手段及现场管理流程,深深震撼了何少华。“经历了那次大修,我才算真正入行。如果不能掌握完整的核心维修技术,我们就会一直受制于人。”从此,建立特种维修技术体系的想法开始萌芽,何少华和团队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

2006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出现故障,维修任务交给了何少华团队。这座核电站被称为中国核工业走出国门的第一张“国家名片”。“整体核电设计制造技术能力已经能出口海外,维修技术也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何少华下定决心。

根据检测,该核电站的故障由反应堆堆芯中的辐照监督管磨损引起。当时,此类维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核电巨头手中,国内尚属空白。如何实现高辐射环境下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在役维修,成为摆在何少华团队面前的难题。维修团队制定的方案涉及水下测量、水下切割、水下焊接、水下远距离输送等多项技术,挑战性极大,何少华和团队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的实验模式。何少华每天早上5点上班,晚上8点多才回家。

他们团队首创辐照监督管支撑定位结构的拆除方法,可是,就在模拟实验加快推进时,一颗螺栓突然咬死,实验遭遇瓶颈。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一些人心态崩了:“是不是技术路线走错了”“也许材料选型压根就不对”……为了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何少华和同事戚宏昶干脆住进了实验厂房,带着大家推演每一步流程,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从小水池局部模拟,到大水池完整模拟,从新技术研发,到完成系统、设备、工装的联合试验,2009年1月,这项高难度的维修任务最终完成!就连美国公司也认为,中国人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颗咬死的螺栓,被他们放在了工作室最醒目的地方,仿佛警钟,时时在提醒着他们。

从遇到疑难杂症时求助外国专家,到帮助国外核电厂解决疑难杂症,这次成功,填补了中国核电水下检修技术的空白。

大师带徒,从摇篮到旗帜

25岁就破格成为“班组带头人”,被老师傅们看作“最好的助手”,是怎样一种“人生赢家”般的体验?在何少华看来,“被选择”的原因,一是勤奋好学,二是勇于创新。“同样是一份工作,你有没有思考更加省时省力的新方法、新工艺?有没有因为创新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这就是进步。”

就像曾经被老师傅看好的那样,能够不断创新,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何少华最期待的徒弟模样。

2024年6月,他接到电话,秦山反应堆下部堆内构件一处锁紧螺母松脱,维修位置在堆内水下10多米深处,空间又小,所处环境极其复杂。

又是无先例的难题,但有了平时无数次的试验、模拟,修复进度推进迅速。何少华团队倒排工期,一个月的时间,修复成功完成。这次维修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其他电厂争相来到秦山学习,同行们说:“这次维修的技术难度高,还建立了这么完备的特种维修技术体系和人才储备,只有秦山能做到。你们已经是能在世界范围内‘坐诊’的‘核电医生’了!”

但该下的功夫、该吃的苦一样也不少。比如每次遇到的特种维修情况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比如电厂大修期间,维修人员进入核岛厂房一次至少8小时,因为穿着防护服,他们不喝水、不上厕所。“所以我们这一行的人,基本都有咽喉炎。”何少华说。

在秦山核电,核工业的命运,似乎与每个从业者的前途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每一次个人的技术创新,都是一次行业的创新。有些新人来到秦山,或许会疑惑,在日复一日枯燥的技术工作里,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何少华发自肺腑地说:“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要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心底里喜爱它,你爱上它,就会去钻研它,你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就会进一步激发你去钻研、去解决更难的问题。问题越难,越有趣味,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们这个工作,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它里面不仅有公式,还有机械构件的灵巧运动,更有控制元件的和谐精细。”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从普通工人到劳模工匠,何少华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每当有年轻人请教他经验,他总会谦虚一笑,建议他们“善学习,勤思考,吸收工作中的经验资源为我所用,如果现在做不到,那就通过不断实践让自己开悟”。他也会把刚来秦山时老师傅送他的那句“凭本事吃饭,可以走遍天下”再送给更多年轻同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