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

1月18日上午,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广州闭幕。

会议期间,多位省人大代表聚焦住建领域相关话题,围绕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更新、“百千万工程”建设、燃气安全、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等热点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积极建言献策。

广东建设报记者采访了其中五位省人大代表,倾听他们如何为广东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01

利用好“博物馆热”,更好地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黄海妍

省人大代表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

2024年省两会期间,黄海妍就曾提出,广东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省级层面一直没有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形成法规条例。今年,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进入了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的阶段,黄海妍向本次人大会议提交的建议中,就包括了条例颁布实行后如何落地实施的针对性建议。

在接受广东建设报记者专访时,黄海妍表示,去年以来,她作为广东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参与了文化遗产研究院,前往国内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深入调研,拟推动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到“十五五”发展规划中。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黄海妍分两种情况进行了阐述。一种是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这样的类型,其作为国有的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该类资源进行建馆、保护、开放,是比较容易做好的活化利用方式。在省两会期间广州代表开放团组活动中,黄海妍也表示可以利用好近年来的“博物馆热”,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

另一种是,暂未有条件建成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黄海妍认为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她以花都塱头古村为例,肯定了该村运用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活化利用的做法。

记者了解到,2021年,唯品会与广州市花都区政府签订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以文化振兴为切入点,通过企业公益基金的投入,塱头项目团队联合政府、众多专家、学者,引入村民共治模式,以激活古村内生力量为路径,保护与发展并举,助力塱头蝶变新生。2023年11月,塱头村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去年花都区塱头村春阳台艺文中心入选省文旅厅评选的“2024年广东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

02

推动老城区复兴发展,为城市更新“量身定制”政策


陈钊

省人大代表

东莞市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莞城街道是东莞市的老城区,曾是东莞最繁华的地方。随着时代发展,和其他许多城市的老城区一样,莞城街道日渐萧条冷清。加快提升老城区城市品质、推动老城区复兴发展,陈钊今年主要关注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和旧城活化、老城区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在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和旧城活化方面,陈钊告诉记者,老城区开展这些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旧办公楼、厂房因建成时间长,大都存在规划建设手续不完整或改变原规划用途等问题,在改造过程中难以办理消防审验等审批手续;又如,老城区的刚性支出占比较高,难以集中大额财力用于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大事”。因此,陈钊建议围绕老旧物业消防审验等方面为老城区量身定制适合的政策,为老城区开展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和旧城活化提供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支撑。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加大对老城区的财政资金倾斜力度,并加大专项资金、政府专项借款等在项目全周期的支持力度,为老城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撑。

在老城区产业发展方面,陈钊指出,老城区可用土地少,建筑密集,传统工业难与老城区相适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土地资源需求不高,是老城区产业发展的很好选择。他认为,应大力支持老城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服务业在老城区集聚发展。同时,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在老城区试点推行优质服务承诺、认证、标识等制度,力争培养一批扎根老城区、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

记者了解到,作为省人大代表,陈钊近年来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和旧城活化为主线,致力于推动莞城复兴。其中,“东莞记忆”项目作为老城活化项目,承载了群众诸多期盼,包括提升社区居住品质、培育本土创业孵化载体、传承东莞历史文化等。在规划项目建设内容时,除了修缮保护老建筑、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之外,他还把修复历史水系、更新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市政等一并考虑进去,让历史街区通过更新改造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陈钊还努力推动东莞市圳头城中村改造项目,他向记者介绍,在街道全体干部的艰苦努力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用时48天完成签约472宗,签约率超80%,目前正有序开展物业移交和拆除工作。

03

借力“百千万工程”,加强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周边整治工作


李卓伦

省人大代表

惠阳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积极行动,选取了一批典型镇进行重点建设,并明确提出“七加一”建设标准。李卓伦认为,于典型镇而言,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往往是美丽乡镇入口的起点,是展示乡镇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应加强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周边的整治工作,对于提升乡镇整体形象、促进“百千万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由于高速公路公司在行政管理上与当地政府没有直接关联,当地政府难以引导高速公路公司参与到典型镇建设当中,导致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收费站服务区的房屋外立面及周边环境提升工作难以与典型镇建设同步进行,收费站服务区和收费站出口周边的房屋外立面普遍存在破旧、脏乱、无序,以及周边环境卫生状况差等问题。

为加强广东省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收费站出口周边的整治工作,支持“百千万工程”建设,李卓伦在今年省人大会议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他建议,高速公路公司与地方政府就“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收费站出口周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标准,制定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收费站出口周边整治的统一标准。标准应涵盖房屋外立面、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方面。高速公路公司与地方政府还应联合制定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收费站出口周边整治工作方案,确保整治后的环境与典型镇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李卓伦还建议,对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收费站的房屋外立面根据典型镇建设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一方面对破损严重的房屋进行修缮和加固,另一方面对房屋外立面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提升整体美观度。此外,建议双方共同加大对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加强清扫保洁、完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加强绿化带养护等措施,提升环境卫生水平。

04

全链条做好管道气管理,抓好瓶装气安全“最后一公里”


周绮霞

省人大代表

兴华燃气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燃气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宁,是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民生底线。”周绮霞指出,近年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燃气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的安全用气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然而,燃气安全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针对管道燃气安全,周绮霞强调:“全链条管理,是确保管道燃气安全的必由之路。”她指出,从燃气经营到运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必须实现无缝衔接、闭环管理。特别是要警惕第三方施工对燃气管道的潜在威胁,加强施工监管,确保燃气管道不受破坏。同时,她呼吁加强商家端的燃气入户安检工作,提高安检频次和质量,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理。此外,还提出通过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用户端的安全用气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燃气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

谈及瓶装燃气安全,周绮霞指出,广东省外来人口众多,瓶装燃气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部分商家和出租屋的重要能源选择。然而,瓶装燃气安全涉及灶具、热水器、钢瓶、减压阀、软管等多个环节,管理难度较大。她表示,抓好瓶装气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是确保瓶装燃气安全使用的关键所在。这包括如何安全地将瓶装燃气送达用户家中,以及用户如何正确使用瓶装气等方面。她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确保瓶装燃气的运输、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都符合安全规范。

针对市场上存在的部分不合格燃气具问题,周绮霞表示,这些不合格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给燃气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整治力度,从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入手,对涉及燃气安全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甚至依法取缔。同时,她呼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合格燃气具,共同维护燃气安全。

05

加强高新人才培养,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段海(右2)

省人大代表

中建科工华南大区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段海表示,在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布局下,为建筑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带来稳定动力,目前取得一些成效,但在实际推进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建筑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仍不够,本质上还在更多运用传统技术和工艺、依靠人海战术等开展大规模建设,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全面绿色发展转型、打造智慧数字城市等方面的要求;高端人才培养不足、基础劳动力补充不足;以及全省建筑产业链协同发展不足等。

对此,段海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核心要素在于形成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他建议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形成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技术研究方向引导和高新技术研发支撑力度,为建筑行业新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重点促进高技术、高收益项目落地,重点支持企业在“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建筑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拉通合作,引导建筑企业转变研发思维,例如从政策上加大引导模块化建筑、装配式体系等新技术推广使用;引导各地优化招投标等规则,建设统一大市场,减少企业内卷无序竞争;加大引导转变设计施工“两层皮”的情况,建立涵盖生产、装配环节的设计成果确认机制,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经济效益。

据悉,目前,全省登记建筑业工人约300万人,其中40岁以上占比58.5%,中年及以上年龄段的工人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建筑业人才方面,段海建议加强高新人才培养,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强联动,共同培养建筑高新人才、多专业融合人才;鼓励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跨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智能建造领域专家级人才;推广应用产业工人平台,通过劳动力能力提质缓解老龄化压力。

此外,段海还建议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具体措施为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工业建造、绿色建筑等,加快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为新型建造方式应用提供标准支撑;鼓励更多企业加大装配式、模块化等新产品研发投入;推动工业化设计,支持建筑企业工厂智能化改造升级,尽量用机器多干事,减少人工投入。同时,提高绿色建筑认证标准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广东建设报记者 姜兴贵

◎ 编审:刘丽莎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