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官方的一则消息,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
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从2025年3月起,全国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都将取消门诊预交金,并将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医保患者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
这两项措施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降低患者的就医负担。
看到评论区里网友的留言,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这项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的把门诊和往院的预交金混为一谈,有的干脆没有听说过。
连概念都没有搞清楚,自然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说取消门诊预交金和降低住院预交金,就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了呢。
别着急,我们一个个来说。
先说一下门诊预交金的问题,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只是或许每个地区的规定不同,导致叫法上有差异。
以前我们去医院门诊看病,先要办一张诊疗卡,然后要往卡里充值,这样才能完成接下来的挂号、开药、检查等就医的基本流程。
至于充多少,没有强制要求,不够用可以随时充。
如果当次充值的钱没有用完,可以留在卡里等下次继续使用,也能随时退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患者“一次”充值,医院根据需要分笔划扣。
而这几年,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很多医院其实改变了门诊就医模式,不再事先充值,而是每个项目单笔交费。
比方说,患者去医院看牙,挂号、开麻醉药、拔牙、补牙等,都需要单独交钱。
有人觉得,这样的方式会让收费更透明,也有人认为,总体花费不变,反而添了麻烦,没有多大意义。
大家觉得,是一次充值方便,还是取消门诊预交金,一笔笔的交钱更安心?
说完门诊,再来说一下住院预交金的总题。
为了有人容易把它与门诊预交金混为一谈,我们换一个说法,用“住院押金”来形容或许就好理解了。
长久以来,医患矛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认为如今的医院已经钻到了钱眼里,失去了治病救人的“道德观”。
比如说,没有钱就不收治,或者住院号上欠了费,连药都不给你用。
以前,患者想要住院治疗,办好住院手续后,就必须先往住院账号上充一笔押金。
这笔钱要充多少,医院并没有硬性的要求,不过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建议,最少也要充上三四千块钱。
为什么呢?
很简单,根据惯例,不管是什么病收治入院,前一两天往往都需要做验血、尿常规、彩超、心电图、CT、磁共振等等一系列的检查。
而这些项目做下来,少则三四千,多则上万就花出去了,押金交的少够用吗?
况且,只要是欠了费,护士站都会第一时间发通知催促,不然的话,医生连药都开不出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如今就医有一个词很热门,叫做“先诊疗后付费”,这也是近些年医疗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
意思就是说,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不再提前交押金,到最后出院时一块结算,总的医疗费用,除去医保报销部分,患者只需要交上个人自付的那块费用即可。
比如,山东省滨州市从2023年便开始积极推动“取消住院押金”这项工作,推出了“信用就医”和“直接取消住院押金”这两种独特模式。
2024年,“先诊疗后付费”模式也在山东16地市陆续的推行。
应该说,这项政策对于患者来说作用还是很显著的,可以极大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不用再为了当时筹集住院费用而发愁。
这一次,国家卫健委提到,要将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医保患者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而没有直接取消,或许是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
有人质疑,总的治疗费用又没有降,只是降低预交金,又有什么实际价值?
笔者认为,用处还是有的。
比方说,我们住院治疗某种疾病,总花费需要5万元,原先需要先把这5万块钱交到医院才行。
而按照新的规定,同病种情况下,假如医保报销后,患者个人只需要自付1万。
那么,只要总的住院押金交够了一万,就不会再继续交钱,剩下等着出院结算就行,患者筹集住院费用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这项政策,并不是替患者省了钱,而是避免了患者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到了当时的治疗。
而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取消预交金是大势所趋。
据报道,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山东、河北、山西等全国20多个省份均已开展了先诊疗后付费的信用就医试点工作。
而这一次,国家卫健委的这一通告,很明显是在为下一步在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住院预交金“试水”。
不管大家把它理解成什么,都不能否认,这样的一项政策,对于患者,尤其是医疗费用高的重症患者,好处还是很明显的。
国家在这一点上,的确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实事。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