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有一片特殊的区域 —— 河西走廊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这里不仅是 “三北” 工程攻坚战的重要战场,也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关键区域。然而,它同时也是中国风沙活动最为强烈、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风蚀起尘、起沙问题对我国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都有着深远影响。
一直以来,“三北” 工程在这片区域的治沙效果备受关注。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该区域风蚀起尘量变化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沙漠》期刊上,科学家们用数据为我们揭示了 “三北” 工程的治沙成效。
研究人员对总面积 80.67 万平方公里的研究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多年平均风蚀模数为每平方千米 3553 吨,风蚀高值区集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及河西走廊中部。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由于风速下降、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增加,风蚀模数呈下降趋势,年代下降速率为每平方千米 41 吨,风蚀减少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48%。这意味着 “三北” 工程的实施,使得相当一部分区域的风蚀情况得到了改善。
同期,PM10 平均释放速率为每年每平方千米 38.53 吨。季节性分析表明,春季的风蚀模数最高,占年内风蚀总量的 47%。通过研究还发现,风速、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风蚀的关键因素,其中风速是主要驱动因素。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三北” 工程在治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知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绿色、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