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唐宰相长孙无忌,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能数出他的一系列政治事迹,他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代贤相。

但你知道吗,他的暮年是在重庆度过的,并且墓志也发现于重庆彭水!从1月21日开始,大家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就能看到这块此前从未公开展出过的、刻有长孙无忌墓志的石碑。

在这场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川渝地区二十余家文博单位共同带来的“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中,230余件/套文物整齐亮相。这些碑铭镌刻时间上迄东汉、下至民国,内容涵盖巴蜀地区的政治、地理、民生等。其中,大唐长孙无忌墓志更是首次展出。


长孙无忌墓志与贤相形象有反差

“本次展览我首先要推荐的就是1997年出土于我们重庆彭水的大唐长孙无忌墓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刘兴亮告诉记者,此次为墓志出土后的首次公开展出,同时大家仔细看碑铭会发现它只有“大唐显庆五年岁次庚申七月□子朔十日巳酉故长孙无忌墓志”几个大字。


刘兴亮说,这和长孙无忌的身份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从身份上看,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时的宰相,又是长孙皇后之兄,曾为大唐的建立和繁荣立下过汗马功劳,后世也一直称他是一代贤相。”刘兴亮说,按唐时惯例,这样一位身世显赫的人物,墓志写上两三千字很正常。

那为何本次展出的长孙无忌墓志如此简单?“因为长孙无忌在重庆的暮年时光是他一生中最落魄的阶段。去世后被草草安葬,墓志只对他的身份进行简要介绍。”刘兴亮进一步解释。


古时的墓志与我们常说的墓碑不同,墓碑被置于墓外,而墓志与棺材一同被安放于土中。“对于古人而言,墓志即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对于杰出人物,往往会用大量文字歌颂其功名。”

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因被诬谋反,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彭水)时,被逼自缢身亡。写有“大唐长孙无忌”字样墓志的发掘,证明彭水县东门坡就是长孙无忌最初的埋骨之地,寥寥二十余字成为大唐一代名相身份的标识,也格外令人唏嘘。

还有这件东晋宝贝“回家”了

刘兴亮提到的本次展览第二件宝贝是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它于清末出土于四川巴县,柱额上的文字记录了墓主人的姓名和身份。


此次展出是枳杨府君神道石柱离开巴渝后首次回到故乡重庆,意义非凡。从出土到回到重庆,该石柱辗转多手,过程格外的波折。光绪年间,重庆一官员首先将其收入囊中,任官期满后,他将石柱上下截断,偷偷拿走中间部分。后家道中落,石柱又成为四川总督端方的收藏,端方被杀后石柱先后流转于多个收藏家手中,最后有人卖给了故宫博物院。

“石柱的书法极为优美,康有为都赞其为‘晋碑妙品’。”刘兴亮直言,中国南方地区曾受禁碑文化影响,出土的相关文物非常少,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就是少数的出土文物之一,它是研究南方地区的书风转变的一个绝佳实证,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兴颂系列摩崖题刻恢宏亮相

“中兴”是赞许君主带领王朝渡过难关、令国家再次兴旺发达的意思。巴蜀地区存有大量唐宋时期的中兴颂题刻。这一类的摩崖石刻也有多个拓片出现在了本次展览中。


如刻于奉节瞿塘峡的《皇宋中兴圣德颂》,原石高约410厘米,宽约720厘米,字形宏大,笔触有力,颇具气势。2002年,因三峡库区蓄水,《皇宋中兴圣德颂》整体切割移存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保存。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中兴颂系列摩崖题刻的拓片。

此外,还有“失笑喷饭”梗的由来,苏轼洋洲园池诗碑、黄庭坚巴蜀系列题记、合川铜梁洞道教摩崖石刻等重磅文物等待游客的发现。汉阙拼图、石桅祈福等数字互动将带来不一样的深度体验。

此次大展也是2025年川渝两地持续加强文化合作、活化利用长江文化遗产的示范活动。展览将一直持续到5月30日,有兴趣的市民可以预约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免费参观。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实习生 秦伊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