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之死,是《水浒传》中最大的谜团,引发了众说纷纭的猜测。

有人认为,依书直说,就是史文恭射死的。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宋江是主使,花荣是凶手。

还有其他的乱猜一气的,就不一而论了。

晁盖究竟是谁射死的?先说结论,99%是青面兽杨志射死的。

本篇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逐个排除法,来证实这一结论。

晁盖是史文恭射死的吗?肯定地说,不是。



原因如下:

史文恭枪法了得,名震江湖,但是却没有人夸他箭法了得。

由此可见,史文恭就算是会射箭,但箭法也不会太出众。

《水浒传》中,以小李广花荣和小由基庞万春箭法最为出众,可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在自己的箭杆上刻上名字。

史文恭又凭什么要这么干呢?

弓箭者,暗器也,趁人不备出手,一击致命。

既然是暗器,在箭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就如同皇帝的新装,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射箭高手花荣和庞万春都懂得这个道理,作为武学大师的史文恭又怎么可能不懂呢?

就算史文恭箭法出众,他也绝对不会在箭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是药箭,这不是到处跟人结怨拉仇恨吗?

整本水浒里面,在箭杆上刻上名字,史文恭的这一箭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史文恭首先是个智商正常的人,然后才是武林高手,他干出这种匪夷所思的蠢事来,岂不是咄咄怪事?



就算史文恭真这么狂,那么,在梁山泊两打曾头市的过程中,史文恭除了箭射晁盖之外,没有用箭射过任何一位梁山好汉。

有这么好的本事却只用一次,这怎么说得通?

就连他在逃命的时候,也没有拿出这招绝技来对付卢俊义或是燕青。

保命的功夫不在保命的时候使用,这就更加无法解释了。

《水浒传》第60回,从晁盖的遗言,也更进一步说明了,他在临终之前已经知道射死自己的并非史文恭,

所以他说: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他中箭之后,到返回梁山期间还未断气,身边的兄弟们肯定把刻了史文恭名字的箭杆给他看过。

但他的遗言只字未提史文恭,说明他早已心知肚明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言到了宋江的嘴里,就变成了: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



宋江这一句话,既暴露了他自己企图掩盖真相的目的,又把屎盆子扣在史文恭头上,扣了个结结实实。

而这恰好说明,晁盖不是史文恭射死的。

那么,晁盖是花荣射死的吗?肯定地说,不是。

大部分人怀疑花荣射死晁盖,无非是因为他百步穿杨,箭法如神,又是宋江的铁杆心腹。

不得不说,这种依据正如《左传》中所讲到的“君子无罪,怀璧有罪”是一个道理,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天下人都称宋江为及时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仗义疏财。

可是,在花荣面前,宋江没花过一文钱,反而是花荣对他好吃好喝好招待,花了不少钱。

那么,宋江凭什么能让花荣对他死心塌地呢?

《水浒传》第33回,花荣出场,书中是这样描述他的:

走出那个少年的军官来,齿白唇红双眼俊。

书里可没写他长胡须,结合他清风寨副知寨的身份,我们可以推断,当时花荣的年龄在25岁左右。

花荣见到宋江之后,纳头拜了四拜,站起身来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自从别了兄长之后,屈指又早五六年矣,常常念想。



宋江是第一次到清风寨,由此推断,花荣在20岁出头的时候,去郓城县见过宋江,并且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岁上下,正是一个人的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花荣在那个时候遇到了宋江,并且从此引为知己。

可以确定,宋江与花荣的交情,是君子与兄弟之交,是精神与灵魂之交,是等同于桃园结义的交情。

宋江的三观,得到了花荣的深度认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交情,是人间至深至厚之情,也是他人无法理解的惺惺相惜之情。

如果你是宋江,你打算派人用暗箭射死晁盖,你的铁杆兄弟花荣神箭无双,你会不会派他去?

花荣是个聪明伶俐的人,倘若宋江是那种拖兄弟下水的人,他怎么可能鞍前马后地追随宋江呢?

宋江与花荣之间的心灵相通,心有灵犀,《水浒传》中多处描写,这里就不展开一一说明了。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基于宋江和花荣之间的这种关系,最不可能射死晁盖的就是花荣。

非但如此,晁盖中箭的那天晚上,必定有大把的兄弟作为时间证人,证明花荣整晚都身在山寨,未曾离开一步。

那么,射死晁盖的,既不是史文恭,也不是花荣,会不会是朝廷派来的杀手,又或是其他三大寇的人马呢?肯定地说,不是。

朝廷方面不可能派来杀手,因为朝廷没有对四大寇中的任何一派采用过这种方式。

田虎、王庆、方腊三大寇的人马也不可能。

因为晁盖自从闹江州之后,到打曾头市之前,一直都待在山寨里,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得罪三大寇。



通过层层抽丝剥茧的排除,迷雾逐渐被拨开,真相可谓呼之欲出。

究竟谁要晁盖死?这就得从利益的角度分析。

晁盖一死,获利最大的就是宋江,因为他可以继任梁山泊主,实现自己招安报国的理想。

晁盖是坚决反对招安的,他如果不死,宋江的人生理想和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会付之东流。

因此,晁盖与宋江之间的关系,是恩与怨,矛与盾的存在。

从晁盖坚持要下山攻打曾头市,就足以说明他已经忍无可忍了,再不干点事情,他这个山寨之主就会被架空了。

晁盖的醒悟,自然而然就引起了宋江的慌乱,也就逼着他不得不尽快下手,恐生后患。

站在宋江的角度考虑,如果你是宋江,你会认为谁是执行这一刺杀任务的合适人选呢?



首先,这个人必须是山寨中的兄弟,因为山寨之外的高手,宋江既不认识,也不放心。

其次,这个人必须是认同宋江,而且与晁盖有仇。

如果不是这样,梁山泊好汉都是讲义气的,谁也不可能在无缘无故的前提下,帮助二哥干掉大哥,毕竟晁盖为人还是蛮不错的。

第三,这个人必须是武艺高强,箭法出众,最为关键的是,山寨中没有人知道他的箭法出众。

只有箭法出众,才能在乱军之中射死晁盖,只有武艺高强,才能够在射死晁盖后全身而退,只有无人得知,才不会引起他人怀疑。

梁山泊上能够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青面兽杨志。

首先说作案动机。

《水浒传》第58回,杨志见到宋江的第一面,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

好一个天下第一!

杨志难道不知道梁山泊上晁盖是老大,宋江是老二吗?

他明明知道,却要说出这个天下第一,其用意就是在告诉宋江:

我对晁盖的旧恨未消,压根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你才是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

就这一句话,杨志就把自己亲近宋江,仇恨晁盖的心思说得明明白白。

宋江的回答更有意思:制使威名,播于江湖,只恨宋江相会太晚。

他对鲁智深可不是这么说的,他只是说: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

这平生甚幸,和相会太晚,所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读者可以自行体会。



其次说作案时间。

杨志在第58回才上梁山泊,晁盖第60回就被射死,他没上山之前,晁盖一直活得好好的。

再者说作案手段。

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擅长箭术的有4人:花荣、杨志、宣赞、欧鹏。

而在这4人中,花荣的箭法众所周知,宣赞曾以连珠箭胜过番将,还在与花荣相斗时躲过两箭,也是有目共睹的。

欧鹏在征方腊的时候,也曾经躲过弓箭,但是却没能逃过连珠箭。

唯有杨志,在大名府演武场上曾与周瑾比箭,那三箭,真的是鬼神皆惊,令人心胆俱裂。



但是,知道杨志箭术超群的只有急先锋索超,索超是在晁盖死后,才被擒上山的。

也就是说,杨志上山的时候,梁山泊上没有人知道他的箭术了得。

更为重要的是,以杨志如此高超的箭术,他只是展现过一次。

晁盖死后,在两破童贯、三败高俅,以及破辽国、伐田虎、打王庆、征方腊的一系列战事中,杨志再也没有使用过弓箭。

为什么他要这样?除了做贼心虚之外,没有其他的理由可以解释。

至此,我们可以完整地还原晁盖被射死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山聚义打青州,杨志跟随宋江大队人马上了梁山。

晁盖安排大摆筵宴,招待新到头领。

酒席宴前,杨志只说起当初王伦相留之事,意在与众好汉拉近情感上的距离。所以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同:此皆注定,非偶然也!

言下之意,你杨制使注定了就应该是上梁山做好汉的,注定了就是我们大家的兄弟。

可是晁盖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说起了智取生辰纲一事,结果导致众皆大笑。



在杨志听来,这笑声是如此的刺耳,可是他还不敢发火,他只能深埋心中的苦涩,跟着陪笑。

那一刻,他在心中恨得咬牙切齿,誓报此仇。

而机会也很快就来了。

段景住的那匹送给宋江的照夜玉狮子马,被曾头市抢走,激起了晁盖心中的万丈怒火:

我才是梁山泊的老大,这段景住却言之凿凿要把宝马送给宋江,可见江湖上只知道有宋江,不知道有我晁盖呀!

这层意思,他没法摆在台面上说,只能拿曾头市借题发挥:

这畜生怎敢如此无礼!我须亲自走一遭,不捉得此辈,誓不回山!

当宋江又拿出“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的理由阻拦时,就如同火上浇油一般,晁盖更愤怒了:

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确实贤弟去。



这句话的前半截,是晁盖的真实想法,后半截所谓的下次有事,那就是纯粹的敷衍之词。

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矛盾也因为这句话明朗化了,山寨里的大部分兄弟也都听明白了,以杨志的精明,他又怎么看不出来呢?

这对于杨志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报仇机会。

晁盖率领人马下山之后,杨志偷偷找到宋江,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

为什么是杨志找宋江?因为宋江事先并不知道杨志箭法超群。

两人一拍即合,在得到了宋江的首肯之后,杨志立刻伪造了药箭,单人独骑飞驰而去。

晁盖在中法华寺和尚的诡计之前,杨志已经赶到了曾头市。

他像一个真正的狙击手一样,一直潜藏在暗处,等待着最好的机会。

三更时分,也就是现在的凌晨,一片旷野之上两军大乱斗,中了埋伏的晁盖夺路而走,唯有火光照明,这正是杨志苦苦等待的良机。

一箭射出,正中晁盖面门,多年的仇怨,也终于随着这一箭了结了。

随后,杨志迅速返回山寨,向宋江禀告了一切。



晁盖死了,杨志的大仇得报,可是他再也不可能回到官场中了。

既然前程尽毁,那么就得过且过吧。

受招安?那就招安吧,反正出工不出力,磨洋工混日子吧。

只是他时刻提醒自己,刻意隐藏出众的箭法,再也不能弯弓射箭。

所以在招安之后,十八般武艺皆精的杨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战功,直至最终病逝于丹徒县。

晁盖错了吗?并没有,宋江错了吗?也没有,杨志错了吗?更没有。

晁盖与宋江,只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不同而已,但是又不能求同存异,所以只能发展到势同水火,图穷匕见。

杨志并没有林冲那么大的官瘾,但他时刻都记着,自己是五代杨令公之后,出自于忠君爱国的簪缨门第。

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不要辱没了祖宗。

可是他太倒霉了,黄河行船翻了花石纲,送礼行贿又被打出门,街头卖刀失手杀了牛二,得梁中书赏识却又丢了生辰纲。



这坎坷的人生经历,一遍一遍毒打着杨志,他好不容易才看到一点希望,却又被晁盖无情地扑灭了。

丢了生辰纲之后,杨志一度“有家难奔,有国难投”,被逼到跳崖自杀的地步,只是迈脚的那一刹那,他才猛然想起:

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

因为这个念头,他才悬崖勒马,保住了性命。

可是他心中的仇恨,却再也无法化解,直到射在晁盖脸上的那一箭。

《水浒传》对于杨志的人物形象刻画,可谓是相当成功的。

把他所有的内心活动,以及事情的真相,全都隐藏在大白话式的已知情节中,施耐庵写作技法之高超,如不细读,难以品味。

参考资料:

《水浒全传》第17回、第33回、第58回、第60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