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cfp
文|张抗抗(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2025年汽车价格战还能跑多远》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1】车企经销商、供应商没受益,消费者短期受益,长期难说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贯穿去年一整年,让我印象深的是特斯拉、比亚迪降价。1月份它们在官网突然宣布后轮驱动版下降7500元,长续航板也下降了6500元,4月份又一次下调售价。11月份又推出一减一万元、并叠加五年免息的贷款政策。比亚迪7.98万元plus 开回家,相当有冲击力,那款车可以充电行驶,即使亏点,依然油耗很低。两个不同领域的王者一降价,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它们不能说是主动申请价格战,降价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全年销售目标能够达标,特斯拉2023年实现销售180万辆,2024年目标180万辆,最后离目标还少了一点点,比亚迪也有自己的目标:400多万辆,为了实现这样的销量,就是不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的目标比。
价格战的激烈程度,去年年底11月、12月,大家发现价格内卷开始传递到上游供应链,有很多供应商开始抱怨:账期太长,或者是被要求降价等等。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不好说,只要玩家还那么多,且都在追求销量增长,价格战就不会结束。
汽车和房子不太一样,它的换代周期特别长,一个新车上市前六个月可能处于优势期。竞争对手如果在六个月之后推出,相对来说,不一定具有优势,如果不及时销售出去,需要面临巨大的库存成本。而且汽车是一个重资产行业,现金流如果不流转起来,就会发生严重问题,不能给供应商顺利付款,销售的周期变长,付款周期会变长,整个都会恶化。
2024年买一辆电动车,和2022年相比便宜了很多,那时30多万的车,现在20万出头就可以买到了。先不考虑二手车贬值,新车就已经贬成这样子,但实际上我们再回头看燃油车市场,会发现更便宜。
你像朗逸卖得也还行,一看价格才7万多。日产天籁也才十来万。咱们一般把电动车和燃油车放在两个盘子里讨论,但实际上消费者买车,哪个划算就买哪个。
电动车内卷对燃油车造成了很大冲击。2024年合资品牌基本采取了降价策略,希望降价能够保量。有些企业确实保住了,有些没保住,比如一些中腰部品牌。
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国家对汽车行业的监管比较严格,一款车上市要通过很多国家标准、行业测试,有些钱想省也省不下来,省下来,通不过,2022年开始的这一波价格战中,车企经销商、供应商都没受益,消费者受益。
但是现在卷到2024年这个程度,消费者可能也难以独善其身,有一个坏消息:由于成本压力太大,一些零件设计寿命没以前那么长,有一些可能按照规定半年就可以,而原来车可能是按照15年去设计的,设计寿命短会影响二手车的价格,这关乎到我们的切身利益。
前段时间我和芯片一些厂家聊,他们说现在车企对成本控制太严格。以前会要求我们提供车规级芯片,现在降低要求,五年、八年的使用过程中,99%的车不会出什么问题,但会有个别的车不能用。
价格战的竞争总体上来说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通过竞争来降低成本,使整体生产效率变高。但有一些成本省下来之后,会带来更多成本。假如说某个系统中的一个小芯片,本来三毛钱,现在用两毛钱,省了一毛。表面来看,五年、十年的时间内确实省了这一毛,但到十年的时候,芯片不能用了,系统都不能用了,没法修,可能就要损失五块钱。这个损失发生在将来。
2025年1月11日,江苏省苏州港太仓港区,“比亚迪合肥”轮清洁能源汽车滚装船在海通(太仓)汽车码头进行出口汽车装运作业。图/cfp
【2】2025年汽车价格战肯定是非常惨烈的一年
现在,消费者对优惠有一定耐受性,没优惠、没补贴就不买。2024年年底补贴到期到2025年初,是政策青黄不接的时期,各大车企都推出了营销策略:只要现在到春节前买车,2024年享有的所有国家和地方补贴,2025年如果没有就全部给你。为什么争相推出这样的一个策略呢?因为1月份离春节还有20多天,1月初是传统的销售旺季,都想买个车开回家,政策优惠突然降低,车企能从数据上看出销售货订单下跌很严重。
那这个价格是否能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呢?我觉得能,现在车越来越好,技术也越来越好,人们也希望日子越过越好,希望能够买到更好,但因为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车企必须出优惠,人们才愿意去买。
现实结果就是,2024年国产高端车型卖得比较好,比如说问界M9,成交均价在50多万,大定应该有19万辆,理想也一直卖得很好,L8也是40万左右,下半年出的享界 S9,每个月2000辆也卖得挺不错,那些真正有实力的自主品牌,在这么高的价位取得这样的销售业绩,都有一个特征:科技引领豪华,有别人没有的科技。另外,车虽然卖得很贵,但溢价并不多。50多万对自主品牌来说很贵,但如果和传统的 BB 相比,还是挺便宜。
现在价格战因为收入预期不明朗的因素,会影响品牌溢价过高品牌的销量,而国产冲击高端基本不受影响,另外,我也不认为价格战会拖慢车企高端化过程,问界 M9 从科技走高端,能卖个50多万元,将来经济好,可以卖得更高,等于是悄悄完成了高端化。
目前来看,2025年应该还会是汽车价格战加剧的一年,这从目前一些主流产品主流车企的产品规划可以看出来,比如特斯拉,刚开年就放出改款,听说今年可能会出不止一款,有变短的,变长的,便宜的、贵的,比亚迪的销量要追求在500万以上,它也是囤了好多的智驾芯片,要把智能驾驶传统印象中非常高科技的功能下放到比较便宜的车。小鹏也是一堆车。华为不造车,但鸿蒙智行今年应该有20多款产品,小米也是工厂扩建完成,要推新品,2025年肯定是非常惨烈的一年。
怎么结束这一现象呢?从整个行业来说,一些企业的淘汰、兼并、重组,玩家变少,需求增多,可能会结束,但单个车企无法决定整个行业走向,如果要跳出循环,除非从产品上创新,不去做同质化产品。比如说奇瑞 icar 就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新品市场上竞争对手很少,再比如长城坦克,它的硬派越野玩得有声有色,一个品牌占据整个市场50%以上。
这就是差异化的竞争,多研究客户,少研究竞品。
另外鸿蒙智行、小米,无论是营销还是产品、技术,反应都特别快。他们在数码3c 领域激烈的竞争中已经打磨了一套非常厉害的组织班子。
汽车企业想提高竞争力,也需要进行组织创新。
2024年8月29日,武汉,小米门店里面众多消费者在参观体验小米SU7新能源汽车。图/cfp
【3】新势力在前几年基本上都不可能盈利
比亚迪能够突破400万辆销量,且短短几年内实现跃升,全方位几乎没有短板,它的垂直供应链,由自己来做,保证了供应,电池不够或芯片不够的时候,能够优先保证自己。
我们还发现,车企不赚钱,有些供应商倒挺赚钱,利润转移到上游。比亚迪既卖车也卖电池,比较稳。这是它垂直整合的好处。另外,比亚迪分成王朝、海洋两个系列,内部竞争确实产生了良好效果,整个集团销量不断增高。
至于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是行业的佼佼者,但中国一些汽车博主去美国体验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也觉得不过如此,主要还是因为美国交通路况比中国简单很多。我觉得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户体验,技术不是说去搞数学竞赛的,最终还是要给用户体验。
小米 Su7 之所以成功,虽说是新进汽车行业的第一款车,他们认为可能不太好,但雷军个人魅力太大,市场推广策略非常厉害,卖得很好,产品和技术也不错,但确实利润率不高。新势力在前几年基本上都不可能盈利,要亏损,这时就需要融资来保证经营,因为现金流一断企业就会倒了。
比如高合,这家企业,它的产品是比较受欢迎的,自己确实也做了很多技术。因为 CEO 对融资形势估计不足,融不到钱,突然间倒塌,只不过当时把员工善后工作处理得比较妥善,没有引起社会风波。
极越为什么会出问题,可能是因为自身盈利水平,包括百度本身在下降,也可能因为他调研过几个月之后,发现尽管还是有必要去造车,但极越这家公司,无论是股权结构还是经营状况,或者是管理,不适合投资。
百度如果想继续在 AI 领域深耕,还是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硬件终端。不管是手机还是智能家居,还是智能车,车是一个最佳选择,如果没有,除非他在 AI 方面的水准比国内其他竞争竞争对手领先一两代,别人才会甘愿用它。消费者在消费端如果感受不到百度AI 方面实力,它的 AI 战略,也很难去践行。
【4】价格战的终局:大品牌兼并小品牌,竞争实体减少
有人担心现在买新能源车,车企会暴雷。这时消费者买车的老智慧是非常管用的,前两年我们会说消费者总是挑销量高的车去买,不懂车,销量高的配置低,价格也高。但现在买销量高的可能是一种明智选择,至少不用担心车企会倒闭,就算倒闭,由于车的保有量特别多,维修保养市场提供的支持也会特别多,不用担心车的长时间使用问题。
有人说中国车市存在三条坚不可摧的防线:比亚迪的规模优势,华为的智能化技术,以及小米的市场推广,我认为这个判断比较片面。比亚迪的规模讲的是供应链,但其实它的技术、产品以及销售做得非常不错。华为智驾是品牌利器,但底盘比如图灵底盘、音响水平非常高。小米在生产、制造、管理、产品定义、工程开发方面也都是第一流的水平,综合的强才导致强。将来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必须是技术、产品营销、销售、生产,制造这五个环节,不能掉链子。
汽车企业肯定是会兼并重组,不过有些品牌不会消失,会变成别的品牌的子品牌,品牌多样性依然还是有,竞争实体会减少。这是一个好事情,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价格战结束的一种方式。大家都是自己人了,就不用打了。现在就因为车企太多,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挤了太多人,才打得这么激烈,将来可能会像德国或日本、美国一样,每个国家只有三五个大的汽车实体,每个实体下面有多个品牌。
当前,电池供应以及芯片供应瓶颈是难以短期解决的,但现在瓶颈也没那么明显,应该不用担心供给端的问题。2023年初新能源车降价为什么那么明显?因为2022年芯片供给问题有点虚高,解决完之后一下子就降下来了。新能源车现在也不贵,其使用体验确实有优势,但到一定限度,需求就难以撬动。
比如今天我刚来酒店,司机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他说他绝对不会换车。我讲了一堆道理,也难以说服他。居住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比较远的地方,比如东北,人们买插混车当成混动车来用,并没有多大优势,但随着电池低温性能增强,也会在这些地区产生一定替代。但总体来说,我认为新能源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难以进一步增长了,可能最多达到80%,剩下的20%份额是人用车和纯混动车。
关于购置税政策,2023年底行业有讨论,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个确定性的政策,那个时候就已经确定2024年、2025年,30万元以下的部分,全额补贴购置税。30万元以上就不补了,比如说你买新能源车,售价在34万以下,不用交购置税,超过那一部分是要交的,95%以上都不用交,到了2026、2027年,减半,要买一个三、四万的车,可能要交1万5的购置税。2027年,目前没有公布,但我觉得可能会取消,那个时候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可能已经超过了70%,成为一个市场多数,自然也要承担起为国家纳税的义务。
2025年,我觉得整体上新能源车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价格会有微跌,但同等价格,它的各种新技术、新配置会有所上升,消费者如果要买车,现在是一个好时机。特别是买1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比较香,因为现在这种价格以下的很多车都已经达到技术成熟阶段了,就算是贬值也贬不了多少。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