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柘林镇创新探索的“椿萱庭”农村养老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日前,市农业农村委就此案例形成的《奉贤区柘林镇创新探索“椿萱庭”模式 打造农村嵌入式宅基养老“柘林样板”》调研报告,获得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这一案例让我们看到,在沪郊农村,打造一个共建共享、互为支持的乡村原生养老环境,正是农村老人安享晚年的一种内心期盼和现实需求。

全文共4317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作者 | 贾佳 陈祈

编辑 | 贺梦娇 王秋子

短短两年,柘林镇各村自发推出了10个“椿萱庭”试点,另有3个点位即将运营,4个在建设中,很快将实现全镇覆盖。相比沪郊不少先行探索且各具特色的乡村长者照护之家,为何直到“椿萱庭”的出现,才让人们看到一种农村养老创新模式有效的可复制推广性?

01 原村养老的“刚需”

两年前,在柘林镇新寺村,“幸运之神”先一步降临到了84岁的胡芳贤阿婆身上。原本,胡阿婆与许多沪郊农村老人一样,遇到了晚年生活的两难选择:年纪大了,独居在村,子女不放心;而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往邻近的南桥镇与子女同住,哪怕只有20分钟车程,胡阿婆也并不情愿。经历了几次内心徘徊,2022年6月,老人还是决意回村养老。此时,村干部们用一个大胆的决定支持了她。

新寺村党总支委员邵华婷说,当时,新寺村正在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以4万元的年租金,长期租用了胡阿婆一家的宅基房,并投资150万元进行适老化改造,打造了一个让本村老人实现“抱团养老”的特色公共空间,取名“椿萱庭”,这也成为奉贤乡村“睦邻四堂间”的升级版。2023年5月,新空间正式对外开放,胡阿婆的老姐妹成了与她做伴的首位住客。随之带来的影响是,村里有不少老人主动向村委会提出,也想将自家的宅基房拿来出租。

这是柘林镇“椿萱庭”宅基养老品牌重点工程的雏形,取“椿树”为父、“萱草”为母的象征,寓意长寿、忘忧。新寺村的“椿萱庭”,紧贴老人需求,结合原有的5个房间,设置了10张床位,提供一日三餐,配有生活照护人员,还签约引入家庭医生,定期跟踪入住老人的健康状态。

如今在该镇推广的“椿萱庭”建设运营标准,就是以新寺村为“蓝本”制定的。包括点位建筑面积在300-500平方米,配置5-10个适老化改造房间;功能布局上,分设公共餐厅、会客厅、助浴房、共建菜园和户外活动场所,这些功能也向全村开放,为周边老人提供就餐、助浴服务和日常活动。“椿萱庭”一般由3名本村照护人员负责,这就为当地村民创造出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更为关键的是,村里制定了贴合老人经济承受能力的收费标准。新寺村以柘林镇享受农保待遇老人1550元/月的平均工资水平为参考,制定出了每人每月1500元的照护标准,包含住宿、一日三餐及日常照料等服务,从价格上确保了本村养老“刚需”得到满足。

距离新寺村不远的迎龙村,从新寺村“椿萱庭”养老模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产业的“商机”。迎龙村党总支书记李天舒说,近两年,迎龙村着手发展农文旅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但苦于“住”的问题无法解决,留不住人气,也很难打造“乡村体验”的闭环。巧的是,注册于柘林镇的链家集团有意在本镇寻找合适的闲置宅基地,探索发展乡村民宿集群项目。2023年1月,链家集团看中了迎龙村的15户闲置宅基房,村企双方一拍即合,但村民的居住成了问题,尤其是老年村民,没有人愿意搬离原址,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

李天舒说:“在推动宅基地盘活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房屋的闲置率其实并不高,但房间的空置率比较高。如果能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相对集中的养老空间,宅基地流转就能解决得更顺利一些。”


2023年,迎龙村“椿萱庭”与链家集团乡村民宿项目同步规划,并在2024年6月正式开放运营。第一位“住客”汤志财老伯,就是在民宿项目推进中同意搬迁的老人之一。汤老伯今年84岁,他家原来300多平方米的宅基房,如今改造成了“恋链轻舍”最外侧的接待大厅。经过链家集团的项目盘活,迎龙村宅基房的租金也水涨船高,汤老伯还得到了一笔每年7.4万元的租金收入。

柘林镇社会事业办公室主任张贞怡说,柘林镇提出“椿萱庭”建设“三原则”,就是要让农村老人住得起、住得近、住得惯,这足以解释原村养老的这份“刚需”。

02 熟人社会的温度

盘活和利用闲置宅基地来满足农村养老需求的路径,留住了乡土和乡情,受到村里老人们的欢迎,显现出了生命力。近两年,奉贤已探索出基于“闲置盘活”的三种养老模式,也孵化出3个农村养老品牌。除了“椿萱庭”之外,还包括此前已经运营成熟的睦邻“四堂间”和“青春里”养老社区。

相对而言,睦邻“四堂间”更像是功能化模块,由热心村民共享自住房的大堂,作为周边老人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附加日间照料和餐食配送服务,但并不涉及住宿;“青春里”养老社区对闲置宅基地或集体资产的盘活具有一定规模要求,床位设置在49-150张;养老社区向外镇、外区开放,房屋布局错落,亲近自然,吸引了不少市区老人来乡村养老,但此类规划对盘活空间的集中度要求较高。

作为奉贤养老品牌的“后起之秀”,“椿萱庭”致力于探索本村老人长久抱团养老路径,改造方式坚持“轻量级”。张贞怡介绍,“椿萱庭”先期布点,以每个村一幢闲置宅基房为试点。所谓“轻量级”,有的由村集体向村民租赁,自主投资完成适老化改造;有的是在村民“进镇上楼”之后,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将闲置宅基地转化为村集体资产后再统一投入改造。不论哪种方式,一幢闲置宅基房就可完成的改造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转化为村级集体资产的闲置宅基地,更容易得到社会资本的公益支持。本镇上市企业柘中集团就以养老慈善之举,参与了柘林镇5个点位的翻修改造,每个点位投入约300万-500万元,并为每套房屋加装了适老电梯。

2024年10月运营的临海村“椿萱庭”,就是在柘中集团支持下改造而成的。开放月余后,临海村“椿萱庭”16张床位就已经住满,入住老人均在80岁以上,3位照护经验丰富的本村“阿姨”也有60多岁。“小老人”与“老老人”彼此熟悉,相互照顾的氛围让他们倍感亲切。临海村党总支书记陶海峰说:“村委会为椿萱庭的建设流转出了3亩自留地用来种菜,既降低就餐成本,也满足老人闲暇劳作的需要。”重回乡村熟人社会,新型纽带关系成为提升老人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03 可复制的能力

近年来,上海就如何利用农村宅基地房屋推动高质量养老服务的社会关注度持续居高。2021年,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了《关于鼓励利用农村存量资源开展改造乡村长者照护之家试点的意见》;此前的2020年,市农业农村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和市规划资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也提到,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依法依规发展养老休闲等产业。

这些政策为此类探索提供了行动指引,其间如闵行区梅陇镇、吴泾镇,松江区堰泾村等在乡村长者照护之家建设方面也各具特色,而“椿萱庭”的出现,则展现出了更强的可复制推广性。

2024年,上海市民政局先后出台《上海市“颐美乡村”养老服务提升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和《关于推进本市乡村长者照护之家建设的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旨在破解宅基地用于农村养老的可复制推广难题,着力打造农村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颐美乡村。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朱浩长期研究农村养老问题,并参与了《指引》的调研和制定相关工作。朱浩说,调研发现,要在沪郊乡村新增和拓展养老服务设施,其难点普遍在于存量资源空间的利用以及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合规性,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

“乡村养老设施建设有其特殊性,城镇化地区的养老设施标准规范很难复制。就乡村长者照护之家来说,开办过程涉及消防、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多部门协同中有些政策规定难以做到很好的衔接,经常需要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来推进,政策执行中会遇到阻力。”朱浩说。

“椿萱庭”的探索,为《提升计划》和《指引》的出台提供了不少经验参考。朱浩认为,“椿萱庭”模式的可复制能力,得益于镇级层面统筹发力,相比任意单一部门垂直指导,以镇为单位统筹解决的机制显现出了较高的行政效率。

在柘林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相关部门把怎么建、谁来建、建成什么等“前期”问题,和入住规范、运营服务等“后期”问题均予以标准化,建立起镇村两级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部门之间各司其职。

比如,由镇政府联合市场监管、消防、食品安全等部门建立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建档备案、体验评估、就诊随访;整合睦邻点及心理关爱点,提供心理健康保障;由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孵化培育引导招募志愿者等。

柘林镇分管民政社保工作的副镇长杨瑛也表示,镇级层面力推“椿萱庭”组织管理标准化建设,有助于打破部门协作壁垒,促使宅基养老网络迅速建立。

04 “共享经济”的潜力

柘林镇各村布点建设“椿萱庭”的动力和积极性,并非来自“上级要求”。目前,新寺村正在筹建第二家“椿萱庭”,该村党总支委员邵华婷说,养老是村集体经费开支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办“椿萱庭”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价值在于,找到了迎合本村养老需求的路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振兴的可能。

当老人可以选择不再独居,而是在共享空间找到新的归宿,将空出的房屋共享给潜在市场,新的空间又将继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产业价值,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著述《第四消费时代》中,对这样的“共享型社会”作出了思考。书中对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乡村家园”案例进行分析时提到,未来住宅区应当是产生人际关系的地方和促进居民之间顺利交流的体系,有助于防止独居老人孤立化;而共享生活的开启,也将迎来共享经济的新时代。

何为“共享”?在柘林镇分管农业副镇长陈钟看来,优先解决好养老问题的乡村,将先一步为乡村产业发展打下基础,而积极推动“椿萱庭”实践的镇村两级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

陈钟说,农村养老问题并非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看待,要从满足乡村产业振兴需求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养老,通下一盘棋。在推动“椿萱庭”建设的相关文件中,突出强调了“三个必须”的原则,除必须符合当地老人的实际养老需求之外,还必须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必须对“椿萱庭”的日常运营有所反哺。

朱浩用“空间融合”的概念来解读“椿萱庭”推动共享经济的实践。他提到,宅基地作为“空间融合”的载体,可以从生活方式、运营模式和产业理念三个层面理解其优势。朱浩说生活方式上,以一幢宅基地房为居住单元,并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老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与真实生活状态最为融合接近;运营模式上,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与乡村养老建立起互惠融合的链接,支撑了新的熟人社会的延续;产业理念上,不再将农村养老作为单一课题,而是将产业兴旺、乡村治理等关键要素融合考量,推动经济、社会双向发展,为理解乡村养老打开了新的思路。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