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20期〡2025/01/20
即高薪“抢人”后,榆林再出政策鼓励生育。
2025年起,陕西省榆林市推出一次性生育补贴和育儿补贴。符合规定在榆林生育二孩最多可以获得补贴11000元,三孩最多获得40000元。
再往前一段时间,陕西榆林神木市实验中学最高50万元年薪聘请老师、免费提供120㎡住房等福利,让榆林火了一把。
高福利背后,这座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的陕北城市,正在“恶补”软实力,以期跳出煤炭周期,把城市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01▶
三孩最多获得40000元补贴
从2025年1月1日起,陕西省榆林市推出一次性生育补贴和育儿补贴。
榆林市卫健委官微显示,为破解生娃难题,榆林市实施的一揽子综合措施主要包括8个方面: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实行生育补贴与育儿补贴政策、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业权益、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强化住房保障政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真金白银的补贴方面,2025年1月1日起,对同一对夫妻按政策生育的家庭,夫妻双方中至少一方在榆林市落户满三年,且新出生子女户籍登记在榆林市的,由子女户籍所在地按照二孩5000元、三孩10000元的补贴标准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
此后,每年分别按照二孩3000元、三孩10000元的补贴标准发放育儿补贴,其中生育二孩发放至孩子2周岁,生育三孩发放至孩子3周岁。
以此计算,在榆林生育二孩最多可以获得补贴11000元,三孩最多获得40000元。
图片来源: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微
在全国范围内,这个补助水平属于中等偏上。对标相近的鄂尔多斯,二孩最多6000元育儿补贴,三孩最多30000元育儿补贴。
除了资金支持,还包括税收、住房、女性就业权益等政策,例如:在子女三周岁以内,每年可再增加10天育儿假;严禁设立歧视性条件,促进妇女平等就业;部分婴幼儿照护费用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专项附加扣除;多个未成年子女家庭申请公租房优先配租......
从陕西来看,出台生育补贴政策这事,往往是压力越大,行动越早。
在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陕南,被称为“陕西最小的县城之一”的安康宁陕县,2022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二孩、三孩最多可获得24600元、48200元补贴;汉中下辖县区也有相关补贴出台,向生育二孩、三孩一次性补贴2000元、10000元补贴。
而陕南三市中GDP最低的城市商洛,早早拟定了优化生育方案,却因财政等问题“搁浅”。2024年6月,商洛市卫健委在回复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2022年,商洛就着手制定《商洛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工作方案》,但“因为市县财政困难”,涉及生育奖励补贴、托育机构支持资金等政策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另外,2022年7月,延安市相关部门曾起草了《延安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书面征求了市财政局等33个部门意见,因投入无法保障,无实质性激励措施,最终将方案搁置。
02▶
补齐短板
前一段时间,陕西榆林神木市实验中学发布的《教师招聘公告》,让榆林火了一把。
根据报道,该校满足要求的获聘教师,将提供包干年薪24万至50万元;免费提供120㎡住房(任教满6年住房归本人所有);免费校餐补贴等待遇,吸引了来自北大、浙大、上交等高校毕业生。
频频吸引全国目光背后,是这座人均GDP遥遥领先的“煤城”感受到了压力。
虽不如陕南三市形势严峻,但和很多地方一样,榆林市人口数量正持续下滑。
若以10年计,榆林是排在西安后面第二位的人口“赢家”。据华商报,2013—2023年间,榆林常住人口增长23.97万,第三,四位的延安、杨凌分别增长5.39万和4.76万,其余7个地市不及十年前,咸阳人口减少最多,比2013年减少82.22万。
但2020年达到人口顶峰(363万人)后,榆林已连续3年减少,2021年—2023年分别为362.2万人、361.6万人、360.7万人,减少了0.8、0.6、0.88万人。
榆林市卫生健康委称,随着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同时受生育观念、个性思想的影响,榆林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正在受到影响,生育鼓励政策应运而生。
人常说,经济发达与人口流入相伴,2015年—2023年间,榆林市GDP由2461.2亿元增长至7091.4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榆林又以862亿元的GDP增量,高居全国前列。
但客观来讲,煤炭景气周期带来经济狂飙的榆林,与商业、科技、医疗、人才等软性指标并未完全匹配,交通、环境也是短板,对人口涌入造成了一定阻碍,需要时间一点点补齐。
所幸,榆林有相对雄厚的财政底气——提供高福利和高薪资,是榆林补齐人才短板、“还富于民”的方式。据《南方周末》,神木市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刘雪松坦言,“凡是能想到的,与钱搭上关系的”都来自政府,学校办学的公用经费不够时,解决办法非常简单:打报告要。
据官方报告,2022、2023两年间,榆林全市教育共支出超过300亿元,重点支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落实教育“双减”政策、薄弱学校改造提升等。
向前追溯,2011年,榆林在“12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规定幼儿园一律免收基本保教费,开始了“15年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也曾在这里试水铺开。一方面,这是培育城市发展需要的接续力量,另一方面,“黑金”带来贫富差距快速拉开,需要通过公共财政在各个领域和环节架设“缓冲带”。
03▶
产业升级窗口期
榆林在人口、教育、医疗上的紧迫感,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产业转型需要。
“一煤独大”让榆林经济命脉常被煤价的涨跌左右,“心忧炭贱”是榆林的苦恼,也让其警醒——单纯卖资源,处于产业链的初级阶段,难以建立起完备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缺少韧性和进阶空间。
而向产业转型的根上挖,还是人才,这也是榆林经济长久面临的一个短板:科技创新和人才不足。
榆林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短板,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任重道远,科技、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不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各类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知难不避难,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神木市实验中学校长陈斌曾表示,当地之所以下这么大的决心办好学校,是因为不论是镇里,还是整个城市,都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期,而教育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图片来源:榆林日报(陶明 摄)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光有薪资并不够,很多优秀人才往往“拖家带口”,城市配套的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环环相扣,是很多边缘城市招引人才、企业的难点,环节中间断一个,就可能导致全盘无法畅通,住房相对好解决,但教育、医疗同样是需要人才的行业,让很多城市从源头就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窘境。
相比大部分非核心城市,榆林已经足够幸运,能够用财政资金撬动良性循环的第一步。
但榆林产业转型也确实时间紧迫,一来,煤炭价格开始滑落,亟需做好产业链延长、提高产业附加值、以此来平滑周期。
二来,比如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型产业,榆林都在尝试,其已打出“西部氢能之都”名号,在靖边,国内首家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振翅待飞”,还布局了无人机设计、制造等多个业态……
三来,榆林国资正以风投的形式招商引资。据报道,榆煤基金在域外投资的资本招商项目,落地率达到75%,返投倍数超过8倍,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
显然,煤炭周期之外,榆林站在了关键窗口期。
这些企业、人才是否安心发展,最终转化为榆林向“新”的生产力,教育、医疗等软实力至关重要,亦关乎榆林能否握住城市转型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