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急救日。近期,南都记者了解到,为提高急救效率与成功率,东莞市与腾讯合作打造“社会救援圈”。 以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点打造的全国首个“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为例,该示范区自2024年5月落地,至2024年底,累计接通视频电话11984通,视频接通率74%,成功指导心肺复苏32例,指导海姆立克法20例,指导压迫止血957例,完成AED部署100台,培养急救志愿者12920名。另外,东莞市109辆入网救护车已安装接通“企鹅急救”系统的平板电脑。

“网约模式”争取黄金救援4分钟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高达55万人遭遇心源性猝死,而急救中的紧急情况——如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到6分钟,城市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则为8-13分钟。在救护车到达前的宝贵“急救空窗期”,如果患者没被及时救助,则会面临生命危险。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将下降10%。

“社会救援圈”就致力于打造政府主导下的应急开放平台,利用互联网的连接能力,实现急救需求与救援资源的高效匹配,变偶发式急救为“网约式”急救。

南都记者了解到,“社会救援圈”通过微信小程序“企鹅急救”,120指挥中心、医院急诊科等专业医疗力量与社会救援力量可以实现有效连接,多方、直观地进行可视化交流,救护车在途时,急救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车载视频通话系统远程观察伤患者情况、指导第一现场救援,安慰呼救人,并指引其在现场有效应对。


救护车医生正在通过企鹅急救指导现场急救。

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黄静仪告诉南都记者,以止血包扎为例,伤者划伤手指时血流不止,如果通过电话指导其止血,他们只会按在创面,但其实应该按压在指根这两侧。“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如果我没有通过视频看到,根本不知道他按得对不对。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肯定是直观地指导才好。”同时,120救护车可以通过微信更快、更精准地定位患者位置。

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兼急诊ICU主任付春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了一个让其印象深刻的通过“社会救援圈”实现的案例。“之前有个水手在船上面心脏骤停,马上打120,当地医院医生接到电话之后马上通过视频指挥他在船上进行心脏按压,直到医务人员接手。我们去了之后马上装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后来又通了血管,一个礼拜以后机器就能全部撤走,人也醒过来了,这就是一个很完美的配套合作抢救。”

付春来还透露,“可以明显感觉到接入‘社会救援圈’后抢救个案越来越多,患者成为植物人的比例越来越小了。在现场有人按压是成功的开始,假如没有那个过程、4分钟之内没有有效按压,后面医院做什么努力机会都是很小的,甚至可以说机会都没有了。”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透露,2023年3月,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在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点打造全国首个“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该示范区自2024年5月落地,至2024年底,累计接通视频电话11984通,视频接通率74%,成功指导心肺复苏32例,指导海姆立克法20例,指导压迫止血957例。另外,东莞市109辆入网救护车已安装接通“企鹅急救”系统的平板电脑。

已培训万名“企鹅急救”平台志愿者

付春来表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指的是在视频指导下,电话那头的救援人第一时间按压,或周围有一批志愿者能够在4分钟内到达,且AED设备投放齐全。

这意味着“社会救援圈”除了提供视频等方面的便利来指导现场的身边人在救护车到达前进行急救以外,还致力于推广和普及急救志愿者培训、AED和志愿者定位及落实等,让社会救援的生态链更牢靠。通过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推动院前急救模式的变革,让专业的急救能力通过多方视频通话系统提前到达救援现场,让急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响应人,补上救护车到达前急救空窗期的最后一块拼图,争取4-6分钟的黄金急救时间。

目前,东莞市已有100台AED接入“企鹅急救”地图——在示范区实现10万人100台AED的覆盖率,已培训14000位社会急救志愿者,其中12920人成为“企鹅急救”平台志愿者。通过急救力量与资源的高效连接,为东莞“社会救援圈”提供多方面社会应急保障。

据悉,接下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将总结前期经验,逐步在东莞全域推广“4分钟社会救援圈”。计划两年内在全市铺设400台AED,培训志愿者8万名,进一步加强东莞市院前急救与社会急救的结合,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急救。

采写:南都记者 林文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