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刘森君


河套深圳园区和香港一河之隔。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欧洲标准研究中心、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河套工作平台揭牌。受访单位供图

1月2日,深圳欧洲标准研究中心、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河套工作平台(下称“三中心”)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进一步丰富合作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个多月前,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下称“深国转平台”)揭牌运行。

至此,河套深圳园区在知识产权体系、国际标准体系上,形成完整而前沿的布局,通过制度创新、组织构建、人才培养、标准输出等,助推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标准建设:讲好国际“通用语”

从“中国方案”到“世界标准”,需要几步?

跨国协作、立项申请、启动研制、审查投票……“这不仅要求专业技术过硬、熟悉标准编写与相关国际规则,还能与各方斡旋、协商、谈判等,确保己方利益得到充分考虑。”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利峰表示。

标准既是世界“通用语言”,也是各家“必争之地”。“一流企业做标准”早已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正走向国际。

“许多企业希望把自身技术专利发展为国际标准,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温利峰介绍,“三中心是标准院设在河套合作区的一个‘接口’,方便为企业机构等提供国际标准化专业服务。”

深圳标准院作为三中心的依托单位,国际标准化经验丰富,牵头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

新入驻的“深圳欧洲标准研究中心”设立于2013年,已完成近160份研究报告,正积极促进中欧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标准互认与协同,推动中欧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

刚刚揭牌的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河套工作平台,将重点部署推进“湾区标准”研制工作,以“湾区标准”引领产业提质升级。

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中国已实现从“参与者、贡献者”到“推动者、引领者”的跃升。要进一步掌握主导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相关人才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国际标准化课程、能力提升培训等,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深圳)已开展选培活动共计17场,累计培养线下人员2600人,线上人员23.69万人次。

三中心入驻后,将开展国际标准化培训不少于3场,培训不少于160人;举办国际(河套)标准化大会,每年开展国际标准化交流活动不少于10场;每年预计研制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不少于10项,研制湾区标准不少于10项。

“产业化市场化,必然需要标准化。我们要提前进入,基于产业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和河套技术研发企业一起成长,提升河套在全国及全球影响力。”温利峰说。

专利转化:“转出”新质生产力

2024年12月,深国转平台在首届深港知识产权论坛上,正式宣告运行。这是香港高校参与建设运行的第一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国际转化试点平台,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交易、结算与鉴证等服务。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近年来,国内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但转化率偏低,大量专利资产被“锁”在柜子里。

怎么“盘活”知识产权资源,让“知本”变“资本”?深国转平台从交易机制、人群及效率3个方面突破。

“把技术授权后进行开发,通常需要4—10个月。要在这一长周期环节中,通过短周期工作保持现金流,实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这很关键。”深国转平台主任范士亮介绍,平台正基于专利打造一系列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探索接轨国际的知识产权创新模式。

例如,开展知识产权“内保外贷”,用国内知识产权资产作为担保,帮助企业在境外获得贷款,用创新资产撬动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经纪人为企业找技术、为科创成果找市场,被称为“科技红娘”。“我们将开展知识产权国际人才培养,培训并聚集一批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技术转化核心力量,以合伙人、兼职或自营形式加入我们。”范士亮说。

把“沉睡”的专利证书,换成支持创新的“真金白银”。该平台搭建全流程全要素平台,汇聚高质量专利,促进专利转化信息对接。

高校开展基础研究、中小企业开发验证、大型公司规模化应用与市场推广……以知识产权为“接力棒”,创新链上各角色开展“接力式”创新,充分利用每份资源,加速科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我们希望通过知识产权运营,推动‘接力式’创新更好地运作起来,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范士亮表示。

目前,深国转平台已完成跨境知识产权转化数据云平台一期建设,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推动100多项高价值专利达成交易意向,完成首件海外高校专利授权采购等。

生态聚集:打造创新“引领地”

“发起成立标准组织,就是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方案,提高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深圳总经理焦洋说。

2024年初,国内首个、目前唯一的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在河套深圳园区正式揭牌。聚集区内,“1+6”个国际组织及服务机构,覆盖无线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计算等领域,累计拟定标准137项,发表白皮书32项,测试认证产品279款,发展会员2004家。

一年来,“1+6”生态圈蓬勃生长,各联盟扎根主场修炼内功、服务产业;“三中心”随后落地,聚焦标准化专业服务,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际标准创新主体日趋丰富,以河套为原点,一个创新的国际标准生态系统已日渐形成。

产业从“跟跑”到“领跑”,要构建标准赋能优势,也离不开创新成果的保护转化。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引进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不断健全合作区内知识产权体系。

打开河套深圳园区官网的“一网通办”,“知识产权大数据运营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大数据服务”两大资源,为企业提供信息管理、检索和分析,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等多种服务。

“我们将充分借鉴香港以及国际先进经验,聚焦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力打造深港协同的国际知识产权高地。”2024年深圳知识产权首席运营官河套论坛暨知识产权成果交易会上,河套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说。

从国际标准到知识产权,从创新服务到生态建设,如今,河套深圳园区正以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推动深港科技协同创新走深走实,让更多“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全球市场上脱颖而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