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陕北》是作家姬晓东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大陕北》讲述了从民国十八年陕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0年时间里,米脂县马氏庄园“光亮堂”地主马瑞琪与榆林城“通天苑”资本家万友善,以及他们的儿女马伯雄、马苗与万仙如、万星明、万向明之间的恩怨情仇、爱恨交错、生意竞争、利益博弈、信仰重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能看到陕北人民荣辱兴衰的苦难史和顽强不息的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姬晓东,虎年生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热衷文学和新闻写作,偶有作品发表。进入二十一世纪,著有长篇小说《旱码头》《记者》《县长升迁记》《王贵与李香香》《南泥湾》《沙城》(上部)等。曾编导电影《美丽村官》《王贵与李香香》
马伯雄回过一个温柔的眼神,对大家说:“我还真是双喜临门。这一喜,是我就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圆我多少年来的夙愿;这二喜,是我被荣幸邀请,即将起程到北平,参加开国大典。”
掌声在塞上饭庄响起,响彻榆林大街小巷,响到城外,冲上云霄。
尾声
史海钩沉,马伯雄经历的那些生与死、乐与哀的往事已成过眼烟云,唯有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惊天动地、举世震惊的那一日,永久地定格在他的脑海里,直到随他走进百岁人生的终点。
那是1949年10月1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到天安门广场。穿一身灰色中山装、满脸熠熠发光的马伯雄,坐在观礼台上,与广场上几十万民众一起,等待着,等待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的即将到来。
等待是漫长的,此时的等待其实更是漫长。马伯雄的心脏跳动得越来越快,飞转的大脑不断变换,先是无比兴奋,接着一片空白,再就是神奇升腾,整个人既激动陶醉,又虚无缥缈,似乎有一股巨大的、看不见的神奇力量,在强烈地驱动着。
身躯伟岸、面容慈祥的领袖,迈着轻松又坚毅自信的步伐,带着只有胜利者才有的开怀的笑,走到城楼最中央站定。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振聋发聩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一瞬间,马伯雄的心中掀起滔天巨浪,海啸般摧毁了脑海里残存的一切,傲然出窍的灵魂,游离过狂欢的人群,穿越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间。
这是一个大丰收年。黄土高坡上,乌泱泱的农人们在挥汗如雨,收割黄灿灿的糜谷,剪红彤彤的高粱穗,绾粗实的黑豆秆,刨白色的洋芋蛋。忽然,大家好像听到了统一的口令,齐刷刷仰起头,冲着马伯雄的灵魂吼喊:我们有地了,我们得解放了!
灵魂游荡的场景,直到马伯雄的生命之树画出整整一百个年轮,在他睡梦中停息时,才随着他走进厚重的棺材里。谁也没看到的是,在棺材板合上的刹那间,他的灵魂悄然溜了出来,开启了不知疲倦的飘荡。
不灭的灵魂,俯视四季轮回的大地,迎来送往一茬又一茬的芸芸众生。像布谷鸟一样,一声又一声鸣叫:您安好,大陕北,祝福您!
2021年4 月,故事大纲拟于榆林;2022年3 月至10月,写于榆林、西安。
当然,小说展示最多的,非祖父姬伯雄莫属。因为他一辈子在书写人生,直到1996年3月21日,写完99年人生的最后一页,也就是到了小说的结尾(这里作一说明,因为小说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之间难以协调的问题,小说中将姬伯雄参与“精兵简政”提案的撰写与签名改为参与讨论过提案,以及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荣光片段改为坐在观礼台上)。
祖父的一生有过许多辉煌,但最辉煌的莫过于开国大典站到天安门城楼上了。1949年10月1日,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正式代表的身份,姬伯雄荣登天安门城楼,亲耳聆听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祖父的这段历史,是我无意中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他写字台的抽屉里,我见到书中夹着的一张油印请柬:姬伯雄代表,十月一日下午三时,邀请你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您参加过开国大典,还站在天安门上?”我的问题唤醒了祖父的记忆。当年,他是作为全国工商界的15名正式代表之一,出席会议的。9月初,他从延安出发辗转来到北京。9月21日,政协会议在中南海隆重开幕,600多名代表佩戴证件进入怀仁堂,庄严地参政议政,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人当选为副主席,会议还通过了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等一系列重大决定。
10月1日下午,全体代表从下榻的北京饭店出发乘车来到天安门。此时从城楼上望下去,广场上几十万群众汇聚成欢乐的海洋。下午2点50分许,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走上城楼。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新中国成立大典开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2日中午,中央在中南海设宴,招待来自陕甘宁边区的12名代表。席间,毛主席逐个给大家敬酒,敬到祖父跟前时,他风趣地说:姬伯雄,你姓姬,是周文王的后代嘛!宴会后,毛主席还给每人送了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要求大家为新中国建设继续作贡献。
我对祖父真正的了解,是在他99岁高龄辞世后,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澜涛、马文瑞和中顾委委员郭洪涛、常黎夫四人联合署名,发表在《陕西日报》(1996年5月22日第2版)的长篇回忆文章里得知的。文章高度评价他,一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并说他为人正派、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守正不阿。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