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近年来,台湾的政治局势日益紧张,尤其在两岸关系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民进党政府对大陆一切文化与信息的封杀行动愈发激烈。尤其是针对大陆社交媒体的“围剿”政策,几乎成了民进党施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一次,民进党无论怎么封禁,结果注定会是徒劳无功,尤其是“小红书”这一大陆社交平台,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台湾社会的信息壁垒。
台湾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习惯于在网络世界中交流的群体,早已不再受“台湾民主”所建构的信息泡沫和偏见束缚。TikTok的流行,尤其是在美方宣布封禁后,进一步推动了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社交平台的好奇与需求,许多人成为所谓的“TikTok难民”,纷纷转向“小红书”。尽管民进党当局再三宣扬“文化统战”“认知作战”的恐惧论调,称大陆通过这些社交平台进行“渗透”,但这一切不过是他们自创的恐吓故事。
事实上,台湾年轻一代的使用习惯完全抛弃了这些无关痛痒的政治手段,反而在实际使用中,他们发现,这些平台不仅能够让他们看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互动与视角。特别是在“小红书”上,两岸网友的交流与互动,让台湾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真实面貌。过去美国媒体构建的“中国威胁”论,正在被直接冲击,台湾年轻人通过这些社交平台能够看到中国的多样性和活力,理解大陆年轻人对于时尚、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独立思考与创造。
尽管民进党政府声势浩大的封禁运动,针对“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操控,最终的结果注定是以失败告终。随着越来越多台湾民众选择使用这些平台,封禁的作用只会将台湾民众与外界的交流进一步割裂,造成的信息封闭更容易被年轻一代看穿。在信息时代,谁拥有话语权,谁就拥有未来。台湾年轻人通过“小红书”与其他全球平台的互动,获得了更多元化的世界视野。这种视野的拓展,不仅让台湾年轻人更具国际化眼光,也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更重要的是,这些平台打破了美国主流媒体和台湾部分政客所构建的信息茧房。美国政客通过对中国的妖魔化,意图制造地缘政治紧张与恐惧,为其军事与经济利益服务。而通过“小红书”等平台的互动与交流,两岸年轻人重新建立了彼此的信任与理解,看到中国的崛起背后是无数年轻人奋斗的结果,而非民进党宣传中的“威胁”。
无论民进党如何宣扬“文化统战”的恐慌,他们终究无法阻止台湾年轻人自我觉醒的步伐。两岸青年在“小红书”上交流时,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交换,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偏见与偏执。台湾民众通过“小红书”了解大陆文化,甚至对大陆的科技、经济发展、社会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交流,不仅仅是文化渗透,更是认知上的觉醒。民进党若继续在这样的互动中设置重重障碍,岂不是自断未来的活力?
台湾的政治生态向来充斥着对外的恐惧与内心的焦虑。民进党面对来自中国大陆日益强大的文化与经济影响,总是试图通过封锁信息来维持自身的统治。然而,这种信息封锁政策的背后,实则是一种极端自保心态,是对自己政治主权的不自信。正如民进党所担忧的那样,随着两岸年轻一代的接触日益加深,他们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两岸关系,看到中国的崛起背后是无数年轻人奋斗的结果,而非民进党宣传中的“威胁”。
不可否认的是,“小红书”已经成为台湾年轻人了解中国大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平台。它的崛起,不仅仅是一款社交软件的成功,更是年轻一代在政治风云中的反击。在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试图阻断两岸沟通的行为,都是对社会进步与年轻人需求的反动。台湾年轻人对社交平台的需求,早已超越了政治斗争的枷锁,他们更多关心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动,是更开放的世界视野。
民进党政府若继续高举“信息封锁”的大旗,必将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在这一场文化与认知的博弈中,台湾年轻人必将站在未来的一端,突破政治桎梏,推动两岸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民进党政府的封杀行动早已失去了意义。无论是TikTok还是小红书,它们都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两岸青年打破成见、增进了解的有力平台。台湾的未来不应由封锁决定,而应由两岸年轻人通过真正的交流与理解,共同塑造。民进党当局若不放下偏见,继续封杀外界的声音,只会使台湾的未来更加狭隘与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