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湾在两岸贸易中从大陆获得了1425.93亿美元的顺差 资料图
经济观察网 王义伟/文 这是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公布的数据。
在1月15日的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陈斌华公布了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4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929.71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51.89亿美元,自台进口2177.82亿美元。
很简单的数学题,大陆自台进口金额减去对台出口金额,结果是,2024年,台湾在两岸贸易中从大陆获得了1425.93亿美元的顺差。
2023年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两岸贸易总额2678.35为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684.85亿美元,大陆自台进口1993.49亿美元,台湾获得1308.64亿美元的顺差。
前年台湾获得顺差1300多亿美元,去年获得顺差1400多亿美元,今年呢?
笔者的预测是,大概率只多不少。
因为陈斌华说了,新的一年,大陆方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完善惠及台胞台企的政策措施,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助力台胞台企在大陆高质量发展。大陆方面将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鼓励出台更多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建设,打造台企集聚发展高地,提升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加大力度助力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与内需市场的对接联动,分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红利。
两岸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与赖清德当局在“台独”道路上的越走越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赖清德当局一直打着所谓“民主”的旗号,在岛内是颇具迷惑性的。
为此,陈斌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出了严厉的“民主六连问”:“试问,滥用行政和司法资源,公然迫害主张两岸交流和支持统一的政党、团体与人士,这算什么民主?大搞‘绿色恐怖’,煽动民粹、撕裂社会,这算什么民主?罔顾民意、漠视民利,粗暴剥夺台湾民众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的正当权益,这算什么民主?操控媒体,豢养网军,钳制舆论,肆意打压异己,制造‘寒蝉效应’,这算什么民主?挥霍百姓纳税钱,无底线‘卖台’,这算什么民主?自编自导认知战闹剧,制造‘信息茧房’,误导舆论,煽动‘反中抗中’,这算什么民主?”
陈斌华总结说:“一言以蔽之,民进党当局口中的所谓‘民主’,就是‘民进党作主’,就是为‘台独’服务的假民主。”
与陈斌华的点评一致的是,赖清德的施政在台湾岛内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反弹和怨气。
台湾《中国时报》日前发表台湾前“卫生署长”杨志良的文章,题目是“八十自述, 风烛残年逢此堕落时代”。杨志良在文中评论赖清德“领着一众腐官奴吏,把检察官、法官及大法官踩在脚下,有如呼唤家奴,运用自如”“凡是不认同赖清德及民进党的,皆被扣上‘中共在地协力者’的帽子。若照此标准,全台湾有500万人都逃不掉此罪名。赖清德及其追随者更把在野‘立法委员’及前‘总统’马英九都列为中共同路人,高度分裂台湾”。
巧合的是,当陈斌华公布两岸贸易数据的时候,台湾朝野正在为怎么花钱展开激烈较量。赖清德当局向台湾“立法院”提交的2025年的预算,本该在2024年11月底审议通过,但直到今天,这个预算案还在审议,还在攻防。国民党和民众党“立委”指责赖清德当局的预算虚报浮夸,联手将预算案大删特删。赖清德当局和民进党“立委”则是恼羞成怒。绿营最大的报纸《自由时报》1月20日发表题为“蓝白以监督为名行弱化台湾之实”的社论,指责国民党和民众党“连手乱砍,删、冻预算的理由离谱荒谬,彻底暴露出意识形态挂帅与报复民进党(的)心态”“为所欲为,目空一切,变本加厉”。
以上就是2025年开年之际,两岸关系呈现出的景象,一方面是两岸经贸正向发展,两岸人民同蒙其利;一方面是赖清德当局的“台独”言行更加嚣张,其施政正在遭遇来自国民党、民众党的强力掣肘,也被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所诟病。
由是观之,2025年注定又将是两岸关系风高浪急、严峻复杂的一年。
延伸阅读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TikTok在美国屡遭围猎打压,不断被“罗织罪名”,而在台湾岛内,一些人也在炒作这款短视频应用程序存在的所谓“风险”,西方媒体更是跟着配合大肆渲染。
自赖清德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不图改善两岸关系,反而择恶固执、大放厥词,不断拉高两岸之间“敌意螺旋”。1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采访报道声称,TikTok在台湾岛内备受争议,有人担心这款软件正在宣传所谓“亲大陆”的内容,“使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意软化”。
报道还特别提到喜爱使用TikTok的年轻人群体,比如在向来偏绿的嘉义市,有学校甚至在作文题中不恰当地提及俄乌冲突,并以此引申,意图挑拨两岸关系。然而,几乎所有学生在考卷上都回答认为,台湾必须尽一切努力避免因激怒大陆而遭到攻击。
“TikTok是否在推动台湾年轻人更靠近大陆?”就连年轻学生都明白不能用“对抗”处理两岸关系,可岛内一些极具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者”却对此大感失望,甚至担忧起来,并将TikTok在台湾年轻人中间的流行归为是所谓“大陆方面的蓄意策略”。
许多台湾人手机中下载的TikTok 《南华早报》
这篇从台北发回的采访报道,首先提到了在台湾南部嘉义市一所女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去年春天的一道作文考试题中,老师要求学生回答,台湾在面对大陆时应当如何“生存”——不惜一切代价防止战争发生,还是通过实力来威慑?这道有关两岸关系的试题中,竟还错误地提到了俄乌冲突。
然而,当拿到学生们的考卷后,老师们“惊呆了”。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台湾必须尽一切努力避免因激怒大陆而遭到攻击。“几乎无一例外,他们写道,台湾小而弱,必须避免成为对于大陆而言的‘威胁’。不管他们如何,我们都要忍。”该校一名语文老师(Chu Yi-chun)这样说。
报道由此展开指出,这些年轻人表现出了一种“顺从”的情绪,与过去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偏绿的“台湾民意基金会”去年公布的数据,岛内20至24岁之间的人不再是有着最强烈所谓“台湾认同”的年龄组,有迹象表明,在年轻人中间,这种趋势可能出现逆转。
对于这一变化的原因,一些岛内的“社会科学家”和政客认定,其中一大原因是TikTok,这是一款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10亿月活用户的社交媒体软件。
如今,除了在美国遭遇麻烦之外,TikTok也被台湾岛内的一些势力盯上,视为“眼中钉”。有人声称,“TikTok的存在可能会降低台湾人对于大陆的担忧以及反抗意愿”。
还有岛内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煞有其事地担心,越来越多的儿童使用TikTok,接触到的内容看似无害,却可能导致他们对中国大陆产生更加正面的看法,而对台湾的看法则相反。这些人甚至怀疑,这是“大陆方面的蓄意策略”。
“他们(年轻人)没有准备好与中国大陆对抗,他们不觉得必须保护这片土地。”那名语文老师(Chu Yi-chun)竟这样拱火道。
去年,以舞蹈“科目三”在TikTok和抖音上走红,并在台湾岛内引发一阵热潮。 《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称,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尽管台湾岛内只有不到22%的人口使用TikTok或抖音,甚至低于欧美多地的比例,但其中年轻人已经成为主力。有44%的台湾小学生使用TikTok,初中生(通常为13至15岁)的使用率接近60%,高中生的比例也差不多。
许多孩子在TikTok只是录制跳舞视频,将此作为表达自我和建立社交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有人担心,即使年轻人也看美日韩等各地的内容,但还是最容易吸收来自大陆的内容。他们发现,台湾年轻人在讲话和写作中,已经融入了许多中华文化和来自海峡对岸的术语、网络用语和表情包。
“TikTok上有很多卖农产品的人,他们展示了自己诚实、勤劳的生活方式。”一名台湾岛内的所谓“研究人员”更是离谱,甚至借此宣称——台湾年轻人看到这些时可能会想,大陆民众是纯朴善良的,所以不需要对大陆怀有敌意。然而,《金融时报》采访到的青少年却否认受到了“政治影响”。
面对台湾经济困境和社会撕裂,岛内也有人把这些问题也归咎于TikTok,称这款软件利用分歧加剧了人们的不满情绪。有民进党“活动人士”更是亦步亦趋,提出民进党当局应该效仿美国,以所谓“安全威胁”为由封禁TikTok。
此前,民进党方面也曾追随美国,以所谓“遏制选举错假信息”为借口,建议全面禁止TikTok。对此,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表示,民进党当局和岛内一些政客为谋求政治私利,利用各种手段为给台湾民众制造“信息茧房”寻找借口。说到底他们是害怕两岸同胞走近走好,害怕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害怕苦心经营的谎言被戳穿。民进党当局想用堵耳朵、蒙眼睛的方式把台湾民众封闭起来,切断台湾同胞获取所需发展信息的渠道,损害的是台湾民众获得更多更好发展机遇的权益和利益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