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外部局势
对清朝而言,在广阔的亚洲内陆边疆地带如喀尔喀蒙古、西藏与天山南北等准噶尔军事影响地区,成为牵动清朝边疆治理与八旗驻防调整的重点,其中又有沙皇俄国与英国殖民势力的逐渐渗入。从18世纪中叶开始,西藏遭受英俄殖民竞争的威胁从中亚地区、喜马拉雅山麓国家开始显露。
18世纪中后期英俄在中亚、北亚和东亚的殖民活动
自17世纪以来沙皇实行东、西、南三个方向的拓张计划,西面的波罗的海出海口是重点,在东面是向西伯利亚扩张,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至18世纪后期,沙俄帝国借助自主参战、调停以及建立中立同盟来打破英国封锁,并试图控制欧洲和小亚细亚之间的地中海航道,英国担心沙俄向黑海扩张威胁中东通往印度航道的南进。于是双方逐渐展开了对巴尔干国家以及地中海东部地区的争夺。
在中亚地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沙俄已经同奥斯曼帝国、鞑靼人、卡尔梅克人等南部边界的民族谈判,修筑防御工事并划定边界。18世纪初,沙俄彼得一世派军试图趁希瓦内部虚弱而侵入但结果失败,但此后沙俄大力探测与发展通往里海东岸、希瓦和布哈拉的道路。
18世纪70-80年代,沙俄已对南面的中亚和印度进行探查工作。如一位沙俄探险家中尉艾福瑞莫已穿过中亚诸国、回疆以及印度。此后对于吉尔吉斯草原向中亚的哈萨克和外高加索等地区也进行了殖民征服的尝试。如1791年和1801年俄罗斯和法兰西共和国分别试图通过中亚和里海进军印度,但由于英国在地中海的军事优势和国内政策的不连续性而作罢。
在中部和东部,17世纪末清朝通过喀尔喀蒙古汗王来管理贝加尔湖附近诸部,但清在该地区的每年巡逻处(或每三年巡逻处)以及有限的军民联防在后期无法抵抗俄军精心策划的侵略。至于东西伯利亚的库页岛以及黑龙江下游地区,则由于清朝后期国力衰退,以至于黑龙江以北沦为仅“猎虎获取比较贵重皮毛的地方”。
沙俄势力则先后侵入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阿穆尔河流域,对清签订《尼布楚条约》后确认了对环贝加尔湖地区的统治。此后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和1728年《恰克图条约》又划分了清俄之间东至额尔古纳河和西至萨彦岭的边界。沙俄通过推行“牙萨克”体系来逐渐切断与取代喀尔喀蒙古可汗对布里亚特蒙古属民征收的“阿勒巴”以及隶属关系。
1755年阿睦尔撒纳叛乱后,沙俄借用尼布楚谈判期间同喀尔喀喇嘛接触以谋取蒙古的经验,由强行推广到利用喇嘛教,试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来占领喀尔喀蒙古与新疆。1756年“撤驿之变”爆发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去世引发喀尔喀蒙古左右两翼权力失衡,定边左副将军权力膨胀。
再者,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俄国为继续东扩寻找软皮毛以及夺取黑龙江在北太平洋的入海口,加之18世纪50-60年代俄国减少税种征收,1762年停派官商后,清俄贸易转而以恰克图为中心,因此双方又在中部的恰克图(沙俄通过经济联系来控制贝加尔湖诸部)爆发冲突。
为稳定清、俄、喀尔喀蒙古的关系,清廷才陆续始设蒙古库伦办事大臣(1758)、科布多参赞大臣(1761)、满洲库伦办事大臣(1762)来牵制喀尔喀蒙古的局面,并将对俄交涉事务统一交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这无疑为后来驻藏大臣统一对外事务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借鉴。乾隆五十年(1785)春,受俄属布里亚特人掠取库伦商人货物一案影响,1785年恰克图停市。同时派松筠前去办理交涉库伦同俄罗斯的贸易事务。1790年又发生库伦守兵巡边被杀一案。
乾隆帝因松筠未经奏报而先行执法,处以革职留任库伦办事。1791年从俄罗斯逃来的前土尔扈特喇嘛萨迈林,向理藩院呈供了伪造俄罗斯头目的请求清俄恰克图开市的文书。乾隆帝查知其为伪后,仍降旨准其通市,但喀尔喀诸部对同俄罗斯开市顾虑重重。同年十一月,乾隆帝又派普福前往库伦,协同松筠办理恰克图通商事务。
至1792年清派松筠、普福与俄方代表色勒裴特签订《恰克图市约》后,才恢复通商。后续松筠被派往西藏处理披楞(印度)事务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对俄外交事务的经验有关。这一时期俄国因对北太平洋以及美洲的拓张使得对清的皮毛贸易大增。此后由于俄国私商与官商竞争激烈,私商因不具备免税特权并被限制在清俄边境,对京互市的商队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英国试图扩大通商的要求一直遭到清廷拒绝,以至于至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上,松筠在护送英国使节赴浙江返航(后又要求从广东返航)的途中,英国贡使沿途仍设法贸易并故拖延不走。
甚至曾上奏请求照俄罗斯之例,留人在京学艺,遭到乾隆帝的驳斥。东南海域私自通商此时已经屡禁不绝,如乾隆六十年五月,浙闽总督吉庆奏,漳泉水涨导致粮价昂贵而贫民流为匪党,同时福建洋盗也日益增多的情况。可知,英俄同清朝通商的殖民贸易竞争,由于英国和沙俄在中亚、北亚和东亚的殖民渗透与商贸竞争,已间接波及到了喀尔喀蒙古和东南沿海区域。
英国的南亚殖民政策对西藏的影响
从印度半岛来看,印度北部的莫卧儿帝国(1526-1857)在奥朗则布去世(1707)以后,帝国陷入诸子争夺王位斗争和斗争(信奉正统逊尼派的图兰系、信奉什叶派的伊朗系、以及印度本土包括拉普杰特族和贾特族的系)中,加之宗教不容忍的政策使得德干高原的马拉塔人和印度北部的拉杰普特人、贾特人以及锡克教徒举起造反的旗职。
同时18世纪初中期莫卧儿帝国内的德干、奥德以及孟加拉等省的“苏巴达尔”(即省督或总督)纷纷脱离德里中央的统治,其霸主地位已名存实亡。尤其在此后扶持了一系列傀儡皇帝后,不仅使得加剧,更招来了外部波斯人与阿富汗人的入侵。印度旁遮普邦的锡克人也在18世纪60年代,摆脱了莫卧儿帝国和阿富汗人入侵,建立了独立的锡克王国。其中查谟地区道格拉(族的统治者古拉布·辛格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