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寒意渐浓的一月,临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一群老人正在认真地观看着一位老艺人制作糖画。蒸腾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升起,凝结成一幅细腻的画作。这是 2025 年“冬去春来年货节”上海供销市集的一个缩影,也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与传统年味碰撞的瞬间。
“以前过年要跑好几个地方买年货,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一站式搞定,真是太方便了。”家住临汾路的张阿姨一边挑选着金山草莓,一边感慨道。在这个被命名为“千福‘临’门万‘汾’闪耀”的市集上,从湖州牛肉到遵义羊肉粉,从云南火腿到宁夏枸杞原浆,各地特产汇聚一堂,构成了一幅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农产品地图。
而在上海的另一边,嘉定永盛里商业街区,同样以“冬去春来”为主题的年货节正在上演。46 个展位上,长三角地区与福建三明的特产争奇斗艳。空气中弥漫着嘉定鱼圆和南翔小笼包的香气,一位中年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贺年羹,眼神中流露出怀旧的神情:“这味道,就是记忆中的年味。”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叶军平此前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说,2024 年,供销市集展销活动已经服务了超过 100 万人次。这个数字背后,是供销社系统在新时代的转型探索。“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搭建一个简单的交易平台,更是要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链接。”
在传统农产品流通之外,这些市集还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在临汾街道会场,剪窗花、拓印福字等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常常挤满了好奇的孩子们。一位来自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老年居民讲解防诈骗知识,展现出市集的社会服务功能。
据了解,2025 年,上海供销社计划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坐标,举办全年无休的特色市集。这一计划体现了现代城市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新解读: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场景,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受节气更替、物产丰馕的文化内涵。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供销社真正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叶军平表示,“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更是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这些带着浓郁年味的市集,似乎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它们提醒着人们,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时,也要留意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值得品味的时刻。正如那些精心摆放的农产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土地的温度和农人的心意。
当暮色降临,市集的灯光次第亮起。一位老人牵着孙子的手,在展位间穿行。孩子好奇地打量着各式年货,老人则在为他讲述着每种食材背后的故事。这或许就是供销市集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平台,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