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杭州西湖旁挖出一具棺材,上面赫然写着“武松之枢”4个大字,一旁的墓碑上记载了武松的一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历史上真正的武松却和小说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原来我们竟然被小说诓骗了千年?
1894年的杭州城,正值盛夏时节,涌金门外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工人们挥汗如雨,为修筑新城墙不停挖掘着地基,却在意外间发现了一口与众不同的棺材。
这口棺材不仅比寻常棺木更长更大,漆色也呈现出一种罕见的黑中泛红,显然已经在地下长眠多年。从腐朽的程度和工艺特征来看,这具棺材应该是宋代时期的产物。
当工人们仔细查看时,在棺材板的头部发现了四个六寸见方的凸刻贴金宋体字——"武松之枢"。这个发现立刻在杭州城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毕竟武松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在确认棺内是否有遗骸时,考古人员发现棺木内确实保存着人类遗骨。这一发现证实了这并非一座衣冠冢或是后人修建的纪念墓,而是一座真实的古墓。
这座武松墓几经辗转。最初发现时位于涌金门外,后来在上海滩几位著名商人的出资下,被迁移至西湖边的西冷桥附近。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配合当时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选址在西冷桥北的大草坪上。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原有的武松墓被迁移至鸡笼山。当时参与迁移工作的建设局工作人员回忆,由于年代久远,棺椁已经完全腐朽,只剩下一些白骨,这些遗骨被小心地收集到骨瓮中,由专车运送至鸡笼山安葬。
在鸡笼山重建的武松墓不仅立了新碑,还修建了牌坊,以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尊重。而现今游客在西冷桥畔所见的武松墓,其实是2004年专家们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址上复原的纪念性建筑。
这具千年古棺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武松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这位传奇人物的大门。与《水浒传》中描绘的武松形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武松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个问题随着这口古棺的出土变得更加引人深思。
在众多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武松的是南宋时期罗烨所著的《醉翁谈录》。这部书中提到当时民间流传着一些话本小说,其中就包括一个叫《武行者》的故事。
《武行者》是当时街头说书人经常讲述的故事之一,但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不过从"行者"这个称呼可以推测,这个时期的武松形象可能与佛教有关。
到了南宋后期,一部名为《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著作正式把武松与宋江起义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部作品中,武松被排在第十四位,并且有一段特别的赞词形容他"优婆塞,五戒在身"。
元代的《大宋宣和遗事》进一步丰富了武松的形象。这部书提到九天玄女赠予宋江天书,其中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名字,武松位列第三十。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对武松有了更为具体的记载。《临安县志》中记载,武松原本是在杭州涌金门外表演武艺的江湖艺人。后来因为武艺出众,被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聘请入府,担任都头一职。
随着政绩突出,武松很快升任为提辖,成为杭州府的重要官员。这个提辖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副司令,主要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但是这些地方志的记载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记载中提到武松因刺杀蔡京之子蔡鋆而被处死,但在正史中并找不到这个蔡鋆的任何记录。
蔡京的家谱中详细记载了他的八个儿子的名字,但都没有叫蔡鋆的。而且从蔡京其他儿子的名字来看,都带有"攸"字结构,这个"鋆"字明显不符合家族的取名规律。
更关键的是,这些地方志都是在明代以后才编纂的,距离北宋已经有三四百年的时间差。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难免会受到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来看,真实的武松很可能是北宋时期在杭州地区活动的一位地方武官。他可能确实担任过提辖一职,参与过地方治安管理工作。
但是关于他打虎景阳岗、血战狮子楼等故事,在正史中都找不到相关记载。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很可能是后人在历代传说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作的结果。
从南宋的话本,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代的《水浒传》,武松的形象在民间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这些作品虽然不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但却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想象和寄托。
武松的形象从最初的民间话本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南宋时期,他仅仅是一个有着佛教色彩的"武行者"形象,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
元代杂剧对武松故事进行了大量创作和改编。这一时期出现了《双献头武松大报仇》《折担儿武松打虎》等多个剧目,使武松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戏剧作品为武松添加了许多新的情节,比如打虎、为兄报仇等故事。这些故事情节虽然缺乏历史依据,但却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观众。
到了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把武松塑造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小说中的武松具备了侠义、勇猛、重情重义等多重性格特征,这些特点与当时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