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我们就按照演义的思路来看下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源头是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十常侍,就和司隶校尉袁绍密谋召边兵入京来干这件事。
没想到事情泄露了,十常侍把何进骗进宫杀掉,袁绍和曹操则率兵闯进宫把十常侍杀了个干净。
按理说,大将军何进统帅在京全部兵马,袁绍这个司隶校尉手下也有几千精兵,杀几个宦官应该不成问题,实在弄不明白俩人为啥号召边兵入京。
何进和袁绍召的边兵就是西凉董卓,洛阳兵变时董卓还在进京的路上,并不知情。
进到洛阳后,才发现大将军何进已死,京中诸将群龙无首,形同一盘散沙。不知道是因为袁绍资历过浅还是因为啥,他没有替代何进的位置。
董卓率大军进京后,填补了权力真空,兼并了何进手下诸军,成了洛阳的实权人物。
董卓无谋,掌握大权后,第一件事不是安抚士民,反而是妄议废长立幼。
在董卓主持的朝会上,董卓宣布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董卓宣布完后,满朝文武重臣无人敢反对,此时高光时刻来了,袁绍愤然起身,大骂董卓是个篡逆之辈。(在正史之中是卢植站起来反对董卓。)
董卓被怒喷一顿,气的七窍生烟,跳起来拔剑说道:“尔要试试我宝剑是否锋利吗?”
袁绍也不甘示弱,拔剑回道:“我剑也未尝不利!”
此时的袁绍虽然有些冲动,但他有冲动的底气。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老袁家四世三公,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可谓树大根深。
袁氏就是一面旗帜,团结在袁家周围的势力庞大,董卓是个外来户,初来乍到,根基不深,之所以能耀武扬威,全凭他带来的西凉兵。
袁绍年轻气盛,凭侍家族的威望,敢站起来大骂董卓。
把汉朝比作一个公司,袁绍就是公司里有后台的富二代、官二代,董卓就是新上任的总经理。
富二代、官二代敢当众怼总经理,那是因为他后台够硬。
只可惜官二代袁绍错估了形势,天早就变了,他那些在京的后台现在都没有兵权,还不能和董卓争锋。
当时袁绍年轻,不管那一套,大骂董卓一顿,先自己痛快了再说。
除了家族底蕴外,袁绍能够当众跟董卓掀桌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手里有兵。
袁绍当时任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监察官。
司隶校尉有权弹劾全国所有官员,连三公也不例外,甚至还有权督察皇太子,算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官职。
按例,司隶校尉手底下至少有1200名士兵,但汉末那个时候,监管不严,司隶校尉可以扩充兵员,估摸着袁绍手底下怎么也有两三千士兵。
汉朝十三个州,其中有十二个州有刺史,而另一个州也就是京师地区没有刺史,由司隶校尉监管。
汉末的刺史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可谓一方诸侯。袁绍的司隶校尉在京师虽然受到很多限制(毕竟京城重地,管事的人太多),但仍旧算的上一个诸侯。
袁绍任职司隶校尉,手底下有兵,是京城父母官(类似宋朝开封府尹),又兼有监察百官的权力,自然是横着走。
综合家世背景、手中实权,袁绍才敢有胆量挑战董卓的权威。
但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袁绍凭意气用事,和董卓当众翻脸,一时也下不来台。
幸亏董卓的谋士李儒看出来当场火并没有益处,站出来劝架,袁绍才借坡下驴,大骂几句赶紧小跑着逃走。
董卓无谋的毛病又犯了,居然没有直接派人追击袁绍,让袁绍逃到了冀州。
董卓为了安抚袁绍,还表他为渤海太守,但袁绍不吃他这一套,直接鼓动十八路诸侯反董卓。
董卓惊慌失措离开洛阳逃到长安,被王允和吕布谋杀,袁绍冲冠一怒,确实给董卓埋下了灭亡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