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湖南女孩石娇杨在位于兰州老街的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里,跟着馆内的老师体验了一把凉州錾刻技法。石娇杨是从网络上了解到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的信息的,这次专程来兰州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两天的体验让她对甘肃省的非遗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
“简单地锤打铜片就能展现叶子的轮廓和脉络,在老师的指导下,10多分钟就能完成一片铜叶的制作。对于我这种从来没有接触过锲金画的人来说,上手没有太大难度,体验感极好。”她说。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即将来临,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其中有不少都是像小石这样的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游客们在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里了解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技艺,亲手为自己和家人朋友制作一份非遗作品当作春节礼物,让大家有机会亲自寻找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这种文化意义上的“寻根”,让这个春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
1
来老街体验十项非遗项目
走进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迎面就能看见一座造型精美的博物展架,展架上摆放着一个个精雕细琢的河州蛋雕,在海蓝宝石色的背景下典雅而别致。
拐过博物架,你就能看到巨大的《清明上河图》微雕模型,这套由白牦牛角雕刻制作的微雕模型长16米,再现了这幅我国绘画史上的辉煌杰作。
白牦牛角立体微雕《清明上河图》后是一个个高不过十几厘米的河州泥塑,这些人物或载歌载舞、跳起河州秧歌,或耕作劳动、榨油磨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甘肃临夏人民的传统生活和精神风貌。
大厅右侧,摆放着一座由沙枣木雕刻而成的敦煌木雕作品《龙凤呈祥》,墙上则挂着锲金画、陇派珐琅画,大厅左侧则摆放着花纹丰富、做工精良的手工地毯。
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现有各类非遗项目10项,分别是:河州蛋雕、河州泥塑、洮砚、锲金画、东乡族刺绣、陇派掐丝珐琅、敦煌木雕、手工地毯、牛角雕、兰州剪纸。除了十项非遗项目,这里还展出泥板画、水墨画、书法等艺术作品。这里展出的1万余件精美作品,展现出甘肃非遗和陇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天,不少市民群众就走进展馆参观了解,市民凌女士和孩子们就是其中之一。
“我和孩子们来老街玩,偶然发现这里开了一家非遗馆,就进来看看,这里展出的作品让人惊喜。”凌女士说,这个展馆的展品很丰富很精美,孩子们对这些非遗项目非常感兴趣。
记者了解到,自2024年10月1日试运营并对外开放以来,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让兰州老街增添了非遗元素,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2
“心灵手巧”的非遗传承人
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馆长杨星国介绍,目前,常驻非遗馆馆内的非遗传承人有18名,其中,各级非遗传承人10名,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5名,国家级技能大师1名,省级技能大师3名,展馆内的陈列品都出自他们的巧手。
临夏人杨星国自己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蛋雕代表性传承人,陈列在门口那个造型精美的博物展架上的各种精美蛋雕,就出自他的手笔。
坐在工作台前,杨星国拿起一枚鸡蛋,熟练地打孔、清理蛋液。随后他拿起空蛋壳,观察了一会儿,便开始用电动刻刀在鸡蛋表面雕刻。随着刻刀嗡嗡响起,一套精美的花纹开始出现在鸡蛋表面,杨星国小心翼翼地刻着,并不时更换不同型号的刀头,约半个小时后,那枚蛋壳上出现了一套完整精美的花纹。杨星国将蛋壳放在灯光下,镂空的图案中溢出斑驳的光影,仿佛一盏走马灯。
杨星国自幼喜欢做手工,2010年左右,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蛋雕这门技艺,从此便深深迷恋上了这项艺术。起初他自己从网上找资料阅读、找网友请教,并开始尝试摸索蛋雕技艺,短短几年,心灵手巧的杨星国已经在蛋雕圈内闯出了名堂,这给了他莫大鼓舞,于是他放弃自己原来的工作,将手头的玩具店盘了出去,开始专心研究蛋雕技艺。
善思考、有想法的杨星国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蛋雕艺人,他开始琢磨把更多家乡的雕刻技艺、风土人情融入蛋雕之中,打造河州蛋雕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技艺越来越精湛、风格越来越成熟,杨星国受到了更多关注和支持,现在,他拥有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省级技能大师、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工美蛋艺专委会理事、世界蛋艺术联盟特邀会员等多个头衔和荣誉,舞台越来越广阔。
白牦牛角立体微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刘金禄,也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牛角微雕代表性传承人。除了牛角微雕,刘金禄还精通锔瓷、古建筑模型、微缩景观等的制作,他的代表作品白牦牛角立体微雕《清明上河图》,是他耗费25年时间精心制作而成。
除了杨星国、刘金禄,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雕刻传承人张斌、非物质文化遗产锲金画传承人张兆武、非物质文化遗产陇派珐琅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族刺绣传承人马萧萧等,都带着他们的作品入驻了非遗馆,共同给观众带来丰富立体的艺术体验。
3
要让非遗“活”起来
在杨星国看来,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的宗旨不仅是“让观众看到非遗”,还要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这也是他们把展馆命名为“活态传承非遗馆”的原因。
事实上,展馆在设计和布展方面,就体现了杨星国和朋友们在“活态传承”方面的巧思。目前,展馆分为展陈区、展演区和体验区。展陈区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等多种方式,呈现甘肃省非遗项目的精华,为参观者提供一个直观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动态展演区为各类非遗项目的现场创作,让参观者近距离欣赏非遗作品的创作。体验区设置有个人体验、学生研学、团建等非遗体验项目,在这里,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帮助下,游客可以亲自上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非遗作品。三个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又有机统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转体系。
“我们希望这个展馆不仅可以让观众看见我们的非遗作品,也能亲手体验非遗作品的创作过程,离开的时候,不仅可以带走甘肃非遗的知识,也能带走一个自己制作的非遗作品。”杨星国说,“可能某个孩子在馆内体验这一次,就会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爱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喜欢非遗、制作非遗作品,这就是在为非遗传承做贡献。”
目前,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已经推出了河州雕蛋、河州泥塑、陇派掐丝珐琅、洮砚雕刻、锲金画、兰州剪纸、凉州錾刻等七门研学体验课程,受到了不少游客的欢迎。杨星国说后续他们不仅会优化已推出的课程,还会推出更多更有趣的研学体验课,把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不仅打造成非遗项目的展出地,而且要把这个场馆打造成非遗文化交流、学习、传承的平台,让更多的甘肃非遗从这里被更多人关注、了解。
“我们甘肃省拥有丰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甘肃文化、喜爱甘肃文化、传承甘肃文化,让甘肃人发自内心地为甘肃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杨星国说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亮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