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几天

就到农历的乙巳蛇年了

在肥东县包公镇的大邵村

有一项国家级非遗就跟蛇有关

它的名字叫作“洋蛇灯”

据说传承到现在

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临近春节,大邵村的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忙着扎制洋蛇灯。今年是蛇年,村民们说,邀请他们去外地表演的电话特别多,所以要赶在春节前,把洋蛇灯制作完成。

大邵洋蛇灯 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第十一代传承人 邵二勇介绍,扎这条大48米的洋蛇灯大概需要20天。

大邵洋蛇灯起源于元末明初,相传当年村里的一对邵氏婆媳,为躲避战乱藏身山洞。



翁飞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她们正在田野干活,看元兵过来,就往山洞里跑。元兵一看这对母女很漂亮,欲行不轨,这时候山洞里忽然一道白光,飞下来一条白色的大蟒蛇,一下子把元兵吓退了,尾巴一甩,伤的伤,滚的滚。

邵氏婆媳因此得救,后人为了感谢蟒蛇救命之恩,就扎制洋蛇灯玩赏,从此世代相传。


邵二勇介绍,大邵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洋蛇灯长啥样?制作时有什么讲究?

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扎制洋蛇灯费时费力

扎制洋蛇灯的主要材料是毛竹和麻绳,毛竹要选用两年以上的老毛竹,韧性强,不易折断。把毛竹劈成一条条竹篾后,就可以用来编织蛇身了,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即使经验丰富的老辈人,手指也难免被竹篾划伤。

扎制洋蛇灯费时费力,讲究慢工出细活。但即使手指划得血淋淋的,也没有人叫苦叫累。


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第十一代传承人 邵二勇:我们家每天35个人,也要20多天才能完成。

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村民 邵传武:这是我们大邵老祖宗传下来的,六百多年了,那时候老年人都能干,难道现在我们不能干吗,要一代一代往下传。


说到传承,记者在扎灯现场注意到,玩灯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锣鼓队里更是如此。别看年龄偏大,但是干起活来却是精神抖擞,精神头儿丝毫不输年轻人。

和其它很多非遗项目一样,肥东大邵洋蛇灯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不过,在大邵村,村里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这门手艺。

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村民 邵国安:后继有人啊,千把户姓邵的肯定能把这个传承掉。

传承人邵二勇说,村里像邵自彧这样愿意学习洋蛇灯的后生还有不少,所以他对这项非遗的传承,充满信心。



蒙上蛇衣,安上蛇头,洋蛇灯就大功告成了。几次排练后,大伙就等着第二天晚上的表演了。

1月11日晚 地点:肥东县撮街

这天晚上,洋蛇灯是7点半才开始表演,但开演前半个小时,等不及的观众已经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舞灯队员们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队员为了这次表演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


前面蛇珠开道,后面洋蛇狂舞。蛇头时而低垂,犹如金龙出海,时而高昂,似要腾空而去。从空中俯瞰,蛇身蜿蜒曲折,造型多变。



安徽经视记者报道

编辑:王楠楠

责编:左开勋 吴雯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