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剑虹 高尔夫大师》出版人(特约)、中国百佳球场评选执委、美国《Golf Digest》全球百佳球场评委、高尔夫频道《高谈阔论》节目特约评论员。

2024年12月连续打了三天五道口金融EMBA联盟杯年度总决赛,收获颇丰。虽然我们队的团队目标达成,但我对自己三轮都八十多杆的个人成绩非常不满意。动作变形严重,一度陷入“技术焦虑”和“准备焦虑”的双重牢笼里不能自拔,直到决赛最后几个洞才得以脱身却也为时已晚。

缺赛长达六年的周末球手,对正式比赛的氛围已经非常陌生了。虽然赛前一个月每周加多了一次练习场,但正赛中失误后做不到及时修正的无力感和恐惧感成为我赛后几天的梦魇。我和一位比赛同组也相识多年的金融机构前辈Q学长做了一次长时间的交流。他总结了几点让我深以为然。


首先,会打比赛是一种和挥杆技术无关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让自己在比赛时肌肉松弛,节奏流畅,没有焦虑感,让自己平时练习球和娱乐球的真实水平百分百得到体现,甚至在压力下能超水平发挥。但凡是技术,都是需要训练来固化提升的。

“会打比赛”这项技术怎么训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多打正式比赛。 这让我想起来十几二十年前,深圳朝向队和北 京京鹰队的业余顶尖高手们,都会积极报名参加当时业余赛最高组织规格和赛事级别的“朝向业余巡回赛”。 刘国良、黄有谊、陈树新们就是通过高频次参加正规比赛来训练自己在压力下“控制身体”,“克制贪欲”,“正确面对并迅速化解焦虑”,“制定并贯彻比赛攻略”,“放下偶像包袱”,“不把打坏的一洞带入下一洞”等等一系列的能力。

其次,Q学长说自己要对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负责。他说高尔夫是他唯一的爱好,但他也是周末球手,为了保持自己的低差点和竞技状态,Q学长为自己和女儿聘请了一位常年相伴并且要发年薪的职业教练。 他说自己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与人竞技决出输赢,而是不断升级自己的高尔夫理念,优化自己挥杆击球的技能,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降低差点。

他的话让我想起了李连杰演的那部豆瓣高分经典电影 《精武英雄》中,日本武术大师船越对陈真说的那句话:学习武术不是为了击倒别人,击倒别人最有效的手段是开枪,武术是为了突破自己身体的极限......Q学长平日上班没时间打球,就在家里装了一套模拟器设备,尽量避免无效社交应酬,每天晚饭后在模拟器上打磨技术,优化动作,固定挥杆流程,稳定挥杆节奏。 积年累月,虽然一直在改动作,但他的击球质量越来越好,成绩也越来越稳定,差点也越来越低。


我带着比赛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一个月后又去南方连续打了几天球,第一场还是一如既往地满意,总能时刻提醒自己在容易犯错的左髋向后旋转问题上保持专注,在陌生山地球场打七十多杆也觉得很容易。后面几场我又体会到了比赛时候的那种失控感。 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休息一两周打一场的节奏,对连续几天打球时的那种身体感受是非常陌生的。挥杆过程中不稳定的关节多了起来,手肘膝髋踝的位置发生细微变化的概率也会增加。这样的结果就是打坏一杆后很难迅速修正,很快会第二次犯同样错误,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惧和焦虑......这就是为什么强如巡回赛球员,在正当高尔夫壮年的五十岁就要转战长青组,四轮比赛改三轮而且要打蓝T。

确实,打一场好球和连续几天都能打好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起作用的不仅是技术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还有年龄。 打好比赛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身体长时间处在疲劳状态下,精神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下,保持技术稳定的能力。这就是关于比赛本身的技术。

高尔夫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你想从它那里获得幸福愉悦,就要花很多时间。 这就意味着你要放弃许多其他事情,减少分配给其他兴趣爱好的时间。至于我们能不能做到,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专栏作家只负责点醒,勘破,不负责治愈。

尤其治不了自己。

更多内容请订阅《高尔夫大师》1月刊


近期精彩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