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让鲲鹏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符号。而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当下,鲲鹏也有别样的启示。
那就是振翅创新科技、击流五湖四海。
在哪里最能找到鲲鹏,答案是湾区!
2024年,牛津经济研究院评选出的世界十大城市中,有8座是海洋城市。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施罗德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评出的全球30个最佳城市,大多分布在湾区。世界级的湾区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而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正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和最前沿的创新阵地。
湾区,何以湾区?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狄为斯托克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以内的湾区及直接腹地。
而在去年,国家相关经济工作重要会议上,也增加了“湾区经济”的新提法,将“湾区经济”摆在更突出位置。
“湾区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同样有重要地位。
梳理全球大型湾区不难发现,“湾区经济”起源于港口经济,壮大于工业经济,成熟于服务业经济,升华于创新型经济,多具备“产业+科技+金融”的经济结构。
美国旧金山湾区,培养了5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是典型的科技湾区,这里集聚了全球大批顶尖的高科技人才和4000多家风投机构,占美国风投机构总数近一半,以及大批独角兽总部。
湾区内还拥有众多高水平大学,16%以上的常住人口拥有博士学位(美国平均水平为9.5%)。
纽约湾区,堪为全球的金融心脏,汇聚了全球市值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市值第3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拥有花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2900多家金融,还有几十家世界500强总部。
东京湾区,则是日本制造业的中心,集聚了日产汽车、丰田汽车、日本制铁、索尼、佳能、NEC、资生堂、软银等企业总部,其工业产值约占全日本的40%。
不过,这些湾区虽然优势明显,但都复合型的湾区,即兼顾产业+科技+金融的复合优势。
相反,很多具备单一优势的湾区,并没有维系住自己竞争力,导致了衰落,比如利物浦、鹿特丹、汉堡、新奥尔良等湾区。
而在交通上,海陆空全方面覆盖的交通网络,是发展湾区经济的必备条件。
交通,吸引着人口、产业、贸易、金融、信息等资源汇集、辐射——让湾区核心是市的优势逐步浇灌周边,变为真正“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创新群”统合的“区”。
所以一线湾区,必然拥有大港、大桥、大路、大航空组合的立体交通网路,联系湾区内毛细血管,与全球经济大动脉。
东京湾区,其铁路网密度则是世界第一,由新干线等组成的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纵,让几乎所有的公共设施都处于轨道交通车站一公里的范围之内。
虽然崛起于港区,但国际一线湾区,依然是在当下拥有对海洋的巨大影响力,也就是具备大港。
以旧金山为湾区为例,旧金山港目前还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而在陆运上,旧金山湾区则拥有建造了金门大桥、奥克兰海湾大桥等5座跨海大桥,将沿岸的旧金山半岛、东湾等区域融为一体。
桥梁在旧金山发展中,堪称重要推进器。梳理旧金山经济增长数据,193年代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和进门大桥建成,是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将旧金山从大萧条里拉了出来,并且为后来制造业吸引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制造业来了,人来了,硅谷也来了,一个黄金湾区的时代也来了。
更进一步来看,湾区的韧性则取决于产业创新。从旧金山、东京和纽约三大湾区发展来看,旧金山的发展尤为稳定。尤其是进入2009-2020,旧金山湾区经济得到飞速增长,实现经济翻倍,并且连续12年保持增长态势。这种增长,与旧金山湾区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有关。
海洋文明是源动力,资源聚集能力是加速度,产业创新是根基,湾区因此而来
机遇之桥,加速脉动
八年后,深圳一带会超越美国硅谷。——张五常(2019年)
参照交通、人、产业、港口来看,放眼全国,粤澳港大湾区,则是中国湾区中的翘楚,
巧合的是,就在去年粤港澳大湾区也迎来一座如当年旧金山一样的机遇大桥——深中通道。
同时,去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预公告,根据公示的范围,“黄金内湾”涵盖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和中山等多城的部分区域。粗略估算,“黄金内湾”区域2024上半年GDP约3万亿——在广东全省GDP中占比近半!
根据规划,珠江两岸计划打造10座大桥和多条跨江轨道。就如前文所述,湾区崛起中,海洋文明史源动力、创新是根基、资源聚集是加速度。
而随着黄金内湾提出和未来基础设施的建成,深圳的宝安区将成为资源汇集的漏斗中心——湾区最大的工程、最多的钱砸下的地方:
宝安,是深中通道、深中城际、深江铁路等的“第一站”,也是深圳与湾区其他城市沟通交流的前沿,堪称“湾区内湾的黄金眼”,尤为值得一体的是,宝安有2/3的区域加入“大前海”。
此外,依托宝安机场,宝安拥有了“海陆空铁轨”五维立体交通网络,不仅能够让产品走出去,也能让各类要素灵活运转起来。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宝安也在不断通过政策,给自己的高质量发展叠buff——
连续6年围绕制造业出台“一号文”,并且从构建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入手,在营商环境、产业结构、企业架构、人才资源、投融资模式、产学研一体化、产城融合等多元层面实施了整体经济社会能级的战略提升。
以此做厚产业沃土,做宽创新集群,种出创新产业。
独木难成林,成为一颗好树的办法,就是踏入一片沃土,拥抱整个森林的生态。而随着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产业链完备,区域核心地位加强,宝安的树木成材率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宝安积极推动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没有一味追求明星企业标杆作用,而是独具特色的做到了有中扶强、小中扶大和无中生有,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培育做好集群发展的生态基础。在政策助力下,宝安区让优质的中小企业,成为培育单项冠军的庞大“资源池”和“储备库”。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背靠完善的产业基础,链动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才能实现创新赓续,让人才引进来,企业活得好、留得住,产品走出去。
近年来,宝安、接连涌现一批“黑马”企业,如影石稳坐全球运动相机销量第一的宝座,亚太星通完成深圳首次商业卫星发射,洲明科技以高端显示屏点亮全球顶级赛事舞台,正浩创新位列新能源潜力企业百强榜第2;在阳明电路等新兴PCB“头雁”带动下激光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独占广东70%……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高质量一流的制造业为基础,更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业作为支撑,彼此融合组成飞轮,实现与产业适配的服务集群,才能做厚产业沃土做宽产业拓展性,带动高质量增长,实现更大产业抱负。
宝安区拥有7.4万家制造业企业,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2023年,宝安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777.54亿元,占三产比重达65.8%。
衡量一座城区的创新实力,可能要看它有多少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宝安区国高企业超7229家、连续七年居全国县区第一,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国高企业18家,是全省平均密度的51倍、粤港澳大湾区平均密度的15倍。
显然,宝安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沃土,距离成为“万亿城区”、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只是时间问题。
创新引领、集群打造、锤炼先锋、雁阵出海……,可以说政策打造了沃土,汇聚了集群,从营商到迎商再到赢商,实现了宝安区的向上、向新的跃迁,成为企业的真正宝地。
近年来,宝安经济实力三年跨越两个千亿元大关,全区GDP从2020年的3847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5202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宝安区地区生产总值为3829.57亿元,同比增长6.8%。
在“2024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宝安区名列全国第四。在《2024产业名区、产业名县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中,宝安区位居产业名区“百强”榜单第二。在《全国县域(市辖区)新质生产力指数研究报告2024》中,宝安区位居市辖区综合指数百强榜第五。
站在鹏城,宝安的沃土让更多企业进化为鲲鹏;站在科技与出海交叉口,宝安也在不断凝聚更多鲲鹏,跑出增长模式质变加速度,扶摇万亿(GDP)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