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失败,被迫向西部进行战略转移,由此催生出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决定长征的唯一原因,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红军长征的背后,还有两个十分重要原因,其实一个原因可谓是千古壮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在与毛主席交流的过程中,毛主席向斯诺解释了红军长征的原因。

毛主席将红军长征看作是一场伟大的运动,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其实是“铁桶计划”,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军事谋划。

蒋介石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制定了“铁桶计划”,企图一举攻陷中央苏区,彻底消灭红军主力,完成所谓的“戡乱”。

然而,计划实施前夕,其中的核心资料却被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莫雄掌握,莫雄与其他地下工作者配合,将资料传递到了苏区。

形势万分危急,三人军事小组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决定将红军主力撤出苏区。



在之后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重新获得了领导地位,可是另外一道难题摆在了红军面前,红军到底该往何处去?

起初,新的三人军事小组决定率领红军向四川进军,在四川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以弥补红军在苏区的损失。

可惜,四川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经常遭受四川军阀的袭击,留守四川的计划被迫弃置。

后来张国焘搞分裂主义,不愿意前往陕北,就是想返回四川打游击,事实证明,张国焘的想法过于天真。

红军转移到四川北部时,由于通信条件落后,新的三人军事小组无法了解外界的情况,毛主席只好派人外出侦察。

负责执行任务的人是梁兴初,梁兴初成功缴获了几份报纸,上面正好有陕北根据地的信息,毛主席看过报纸后,兴奋地决定率领红军前往陕北,红军长征的终点就这样确定了。



毛主席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有计划、有秩序地宣传红军,二是为了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长征期间,红军减员的情况非常严重,急需兵力和钱粮的补充,陕北根据地已经颇具规模,可以暂时解决这一难题。

不过,陕北地贫人稀,不能长期作为红军发展的根据地,后来党中央还曾一度想要自陕北南下,扩大宣传的规模。

岂料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骤然,红军南下再无意义,国共双方开始进行第二次合作,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

斯诺根据毛主席的回忆,将长征概括为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种宣传方式让红军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至于红军长征至陕北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为了进行抗日民族斗争,期间发生了东征和西征都建立在这一伟大事业的基础上。

值得一提的是,红军长征至陕北时,兵力仅剩3万多人,东征和西征又使红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我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原则,可谓背水一战之举。

正是凭借这样坚定的信念,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才得以施行,为之后的全国抗战及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