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 张译丹

从“文化会客厅”到“15分钟文化生活圈”,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文化空间得到蓬勃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市老年人口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作为闲暇时间较多、对公共文化空间需求较为普遍的群体,老年人是否从城市文化发展中充分受益?他们又需要怎样的“文化会客厅”?

感受“家门口”的文化向心力

老年人日常生活半径往往小于中青年人,在参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空间时,会优先考虑离家近、交通便利的地点。

60岁的胡金燕是一名文艺爱好者,现场观看过的文艺演出多达数千场。家门口的河西区文化馆和河西区图书馆俨然是她最熟悉的“文化会客厅”,每次遇到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她不仅自己积极体验和学习,还自发宣传,邀请亲友、网友共同参与。

74岁的马玉珠是汉江里社区的志愿者。她发现,身边的老年人朋友参加文化活动热情很高,而生活区域内的公共文化空间为老年人的日常社交、休闲以及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多元而丰富的选项。

80岁的李海城热爱剪报,他曾在红桥区的多个社区举办个人剪报展,因此总能及时注意到社区文化空间的新变化。他说:“社区活动中心建设得越来越宽敞、漂亮,也越来越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最近一段时间,社区活动中心有了很大提升,有的社区开设了图书室、棋牌室、排练厅等专用区域,有的社区设置了老年人专用的活动室。包括我的个人剪报展在内,绝大多数文化活动都在社区活动中心的一楼举办,确保老年人出入方便。”

需要提供更多文化消费场景

在天津,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速度快、质量高。几位受访市民不约而同地对我市文化空间的数量、水平和文化氛围表达了肯定的态度,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加强和改进的建议。

首先,一些公共文化空间存在停车难问题,驾车前往的老年人即使能找到距离较远的停车场,但从停车场步行前往活动区域体力消耗较大,尤其是腿脚不利索的老年人。其次,部分工作人员和活动主持人对老年人区别对待,现场互动时主要让年轻人靠近舞台的做法,让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最后,老年人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和需求,希望打破文化生活中“被供给”和“被照顾”的身份定位。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说:“如今,老年人对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边界感正在加强。老年人不仅需要开展社交,也需要把被压抑的兴趣、被忽视的能力开发出来,找到适合学习、交流、创造的文化空间。城市需要提供更多亲民又有特色的文化消费场景,为老年人创造独特、舒适的生活体验。如果老年人群对文化空间、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那么整个城市的文化繁荣和经济活跃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来源:天津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