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吉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1月19日6时33分,四川资阳市气象台发布大雾短时临近预报。在资阳市安岳县永顺镇太和村,浓雾笼罩之下,能见度不足百米。还不到上午8点,刘坤芬打开鞋厂大门后,陆续有工人进入。


安岳县渝成制鞋产业园。潘政吉 摄

“预计要到24号放假,这几天还在忙订单。”刘坤芬是太和村集体经济鞋面厂的生产负责人,这是一家利用空置粮站建立起来的“卫星工厂”,由村两委出资金、场地,鞋企出租金的方式进行合作。从2024年9月正式运行以来,鞋厂吸引附近4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挣钱又能照顾家庭成为现实。

村上建起卫星工厂 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生产车间、开水区、厨房......尽管规模不大,太和村集体经济鞋面厂也“五脏俱全”,不远处的墙壁上,还张贴着“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等标语。

进入车间,有人播放的音乐声,与机器的运转声交织,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


工人正在进行鞋面生产。

“我们是去年9月28日正式开工的,主要负责鞋面生产。”刘坤芬放下手中的活告诉记者,她与制鞋产业联系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去到了广州务工,后来又回到成都,直到几年前因鞋企搬迁,最终回到了老家安岳,“因为有经验嘛,老板就喊我负责这边的生产,目前这边有三条生产线,每天的产量大约有800双鞋面。”

据悉,太和村集体经济鞋面厂是利用当地空置粮站建立起来的,由村两委出资金、场地,鞋企出租金的方式进行合作。此举不仅成功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实现了岗位供需精准对接,每年还将为太和村集体经济增加5.6万元的收入。

今年31岁的张晓容来自太和村十组,她此前从事幼教工作,因为农村生源少等原因,便选择进入卫星工厂工作,“这个是计件算工资,目前平均一个月拿得到三千左右,后面越熟练工资就越高。”


太和村集体经济鞋面厂。

同样来自太和村的还有蔡珍珍,她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笑着说,“以前为了照顾家里,没办法出去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工厂,又有稳定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嘛。”

据悉,太和村集体经济鞋面厂目前长期稳定上班的有40人左右,都是本村的村民。上班时间为每天8点至下午6点,中午有1个多小时休息时间,并提供免费午餐。刘坤芬也表示,公司考虑后期还要扩大生产线,需要60至70名员工,周边有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加入。

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 全县建起117家“卫星工厂”

2024年12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专项合作组第四次会议在资阳市召开。当天,除了研究成德眉资产业协同配套、科技成果协同转移转化机制体制改革外,还专门听取了安岳县承接鞋服产业转移相关情况汇报。

不久后,省委改革办发布2024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评选结果,资阳市安岳县“创新‘园区总部+卫星工厂’发展模式 构建鞋服产业与群众就业互促互进新格局”案例,又成功入选县级层面10个典型案例。


生产车间内。

除了柠檬和石刻,可以看出,近年来,鞋服产业也成为安岳县一张重要名片。

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安岳县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将鞋服产业发展作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引擎、促进就业的重要阵地、城乡融合的重要纽带,积极推行“园区总部+卫星工厂”模式,构建“全域鞋服”发展格局、“灵活就业”运行机制、“全链发力”人才体系,实现了稳增长、扩就业、强保障、促融合的良好效益。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据安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实现园区聚集鞋服企业113家,乡镇建立“卫星工厂”117家,带动就业1.9万余人,运动休闲鞋产业入列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岳县也入选全省重点打造的四个百亿级体育产业聚集区。

安岳县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25年,当地将继续深化“园区总部+卫星工厂”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扩大就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将鞋服产业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将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攻坚突破,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岳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