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词作者: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
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
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
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
看十五十六。
赏析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宋光宗曾为其亲笔题写“诚斋”,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诗词俱佳,一生作诗两万余首,著有《诚斋集》,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好事近》,双调四十五字,又称《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
初读此篇,直接表现月的词句只有“月色已如玉”,似乎有落入俗套之感,但细细品读,作品的韵味竟正若杨万里所倡导的“活法”和“透脱”,慢慢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词作咏月,而开篇无月。想见月又没能够马上实现,而是先讲月的“未到”。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拥书赏月,本是文人大雅之事,仰望夜空,如此美月,却未到诚斋,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但诗人笔锋一转,月在诚斋不得见,却在万花川谷可以遥望,抒情主人公得到了一种别样的慰藉。移步出书房,缘何诚斋无月?因修竹高且密也。空间的转换,让月的叙事有了层次,词的推进也有了层次。
下片推开空间之月,启动时间之月。今夜才是十三日的夜,距离满月尚有时日,但月色已经皎然如玉。咏月之作,总不能避免以玉比月,似乎已入俗套,而杨万里在此处将时间与空间进行了过渡和糅合,玉的比拟就显得空灵而且自然;笔法至此,仍旧没有写尽 ——十三日夜晚的月色已经明亮澄澈,可以想象,十五、十六日更为饱满的月色,融合着秋光渐进,将呈现出更奇绝的美景。
整首词浑然一体,作为主体的“月”,杨万里采用了时、空两种方式进行衬托。上片用诚斋、万花川谷、修竹来衬月。移步换形来,写月光的有无;宕出一笔去,写修竹之戏月。下片用十三日的月来衬托十五、十六日的月,以将词的延展性发挥到了极致。
月、竹掩映,月相渐满,人生也是如此——总有曲折交相,也总有一些美好在未来值得期待。
撰稿:张石
诵读赏析:李莉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