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内涵深厚、内容丰富
参者众多、影响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
在2024年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同时,与春节有关的历史古迹
也值得我们更好地
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传承
核定农历春节: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位于江苏南京紫金山上,与农历春节有何关系?
农历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历法的结晶,根据太阳、月球的位置进行编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是我国农历的官方制定单位,负责每年编算发布农历,为民众掌握农历日期提供服务。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每年春节的准确时间,都是紫金山天文台算出来的。
另外,早在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就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编算出来的。
紫金山天文台年复一年地编算农历,为春节和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现存的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包括天文台本部、子午仪室、赤道仪室、变星仪室等历史建筑,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历史悠久,自古即为巴蜀要冲,古城内现存张飞庙、五龙庙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为特别的是,阆中古城还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每逢新春佳节,阆中古城的街头巷尾都洋溢着浓浓年味,“画门神”“亮花鞋”“春倌说春”“舞草龙”“游百病”等民俗活动,流传至今。
阆中古城为何会与春节产生关联?这与一位名叫落下闳的西汉巴郡阆中人有关。落下闳编制了《太初历》,正式确定“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的日历制度。在此之前,汉初沿用秦代历法颛顼历,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但时间误差大,与天象不合,以至于影响到农业生产。于是汉武帝下令编制新历,落下闳应征入京,承担历法运算工作。由他制定的新历得到汉武帝赏识,于公元前104年公布实施,当年的年号也改为“太初”。
《太初历》采取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方法,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自此被历朝历代沿用。落下闳因其在天文学上的贡献,被尊称为“春节老人”“春节先圣”。阆中古城至今保留着管星街、星座苑、观星楼、落阳山等众多与落下闳有关的历史遗迹。“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也成为阆中古城一张闪亮的名片,每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当地浓厚的春节氛围。
宗族祭祀:泰伯庙
祭祀祖先也是春节极为重要的活动之一。江苏无锡吴氏宗族的泰伯庙会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祭祀活动,入选了春节申遗名单。泰伯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是为纪念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而建。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时期建筑,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史记》中记载过“泰伯奔吴”的历史故事:他将王位让与最贤能的三弟季历,和二弟仲雍迁至江东建立吴国,为后世所敬仰。自古吴地百姓都公认泰伯为吴国的开创者,亦是吴文化的始祖。
为纪念泰伯,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无锡梅村都会举办泰伯庙会,规模空前,有“江南第一庙会”之称,已成为纪念江南人文始祖泰伯和展示吴文化的重要平台。
另外,温州市文成县刘氏宗族祭祀先祖刘伯温的“太公祭春祭”,以及黄山市祁门县桃园村陈氏宗族的祠祭,也都入选了春节申遗名单,成为宗族祭祀的代表性非遗活动。
逛庙会:北京地坛、浚县古城
欢度春节也少不了逛庙会的活动,人们听唱戏、看杂耍、吃小吃、买年货,实地感受春节的节日氛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庙会,有北京地坛庙会、河南浚县古城庙会等。
北京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家祭祀地神的场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坛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最初是官府与民众共同举办的民间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坛庙会逐渐融入了更多的节庆色彩和娱乐活动,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春节庙会之一。1985年地坛举办了首届春节文化庙会,至今从未间断,已连续举办了40年。昔日神圣庄严的皇家祭坛,也华丽转身,成了更接地气的民间盛会。
河南省鹤壁市的浚县古城,是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墙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浚县古庙会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形成于唐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每年正月初九,人们要到浚县城东的大伾山朝拜,几十支民间社火队伍浩浩荡荡,从古城内钟鼓楼出发,巡游演出至大伾山。社火队伍盛装打扮,他们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划旱船、表演武术,所到之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将每年浚县古城庙会的气氛推至高潮。
看灯会:南京夫子庙——
秦淮河风光带、上海豫园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早在南朝时期南京就开始举办传统元宵灯会。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把元宵节的张灯时间延长为十天。秦淮灯会也有了“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一直影响至今。
秦淮河是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摇篮,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汇集的人文精华,有瞻园、中华门瓮城、大报恩寺遗址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会”的秦淮灯会,依托秦淮河畔深厚的文化遗产资源,高峰期赏灯人数可以达到每天70万人次。南京人流传一种说法:“春节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过年不到夫子庙买一盏灯,等于没过好年。”每逢春节,南京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提花灯、逛灯会,秦淮灯会是春节期间南京最有人气、最有年味的地方。
除了南京秦淮灯会以外,上海豫园灯会也是闻名全国的灯会。豫园始建于明代,原是一座私家园林,有“东南名园冠”之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城隍庙位于上海老城厢,这里是明清时期上海县的县治所在地,是上海最繁华热闹的文化场所之一,因此这一带的元宵灯会也就逐渐兴盛起来,近年来更是成为上海著名的城市地标。位于湖心亭茶楼旁的九曲桥,也是逛豫园灯会时人们都会去凑热闹的地方。“过年走走九曲桥,一年烦恼都扫光”,寓意走过九曲桥的曲折迂回,人生之路即将一马平川,饱含大家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闹元宵:福建土楼
传统春节要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圆满,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必备节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福建龙岩“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也入选了春节申遗名单。“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主要分布于闽西的连城、永定、长汀、武平、上杭这五个客家聚居地,有游大龙、走古事、花灯、烧炮等丰富多彩的元宵节庆活动。
闽西地区是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人在迁徙中把中原文化习俗带到这里,并与当地原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元宵节庆习俗。其中的“游大龙”活动以村为单位,每年轮换村中一个姓氏的家族举办,同族中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大龙由一节节龙身相接而成,龙身长度可达数百米。游龙队伍在乡间绵延数里,夜间举起火把,场面甚是壮观。
闽西地区这些传统非遗活动离不开其所在的物质载体——客家土楼。福建土楼早在2008年就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专家评价其“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闽西地区通过这样的大型元宵节庆活动,将人们聚拢在一起,既维系了宗族情感,也留住了传统节庆的年味。
春节古迹,贯古通今,是春节非遗活动的空间载体。春节非遗活动源流传承,是让春节古迹活起来的最好途径。无论是传承、弘扬非遗传统节俗,还是保护利用春节文化古迹,都是让这个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更好地增强和扩大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传承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2025年伊始
让我们借着春节申遗成功的春风
也通过春节古迹来迎接
这第一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吧!
作者:胡芳博 高蒙河(作者单位: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
版面编辑:李冰洁
新媒体编辑:王晶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