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防城港 13. 又去簕山古渔村 感受原始渔村风貌与生活
前言:广西防城港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畔,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既沿海又沿边,与东盟海陆河相连,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门户。“走马”自由行这一别样的陆海之域,虽时间短暂、匆促,但耳闻目睹、脚跋仙人山、怪石滩、古炮台、黑沙白浪滩、古渔村、金滩、海上胡志明小道起点……不能不叹曰:这里给时光以岁月,给岁月以人文。
2024年12月20日,第二次去了防城港。
2024年7月,第一次去了簕山古渔村,写文《走马防城港 5.簕山古渔村 人与渔与海共生长天一色》
2024年12月21日,从天堂湾步行出来,上车后,司机说去簕山古渔村,都在一条线上,我自己做的攻略这回是不去古渔村的,因为7月份才去过,当时的滴滴司机说我错过了热闹的观潮节,所以我看到的是退潮的海滩,红树林、礁石裸露,再加上那天天气不好,拍出来的照片灰蒙蒙的。今天的天气还不错,听司机的话,又去了古渔村。
说起防城港的渔村,簕山古渔村必须拥有姓名。它是广西现存较完整的古渔村之一,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北部湾沿海渔村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对研究古渔村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穿过环海公路,就能到防城港最古老的渔村了。
簕山古渔村始建于明朝时期,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朝正统年间,中原李氏“陇西堂”的一支族人几经辗转,最终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传承着古老的渔文化。
古老的地方总是不乏传说,簕山之名的由来就是一个传说:远古,这里叫鹿山,因鹿多而得名。后来鹿山祖先发现村内有一棵能随季节变化分别开红、紫、黄、白四色花的簕树,觉得奇特,好奇摘下尝试服食,发现簕花能医治百病。消息传开,人们对这棵“宝树”争相采摘、明偷暗抢,宝树最终不堪摧残枯死。村民们悔恨痛心不已,为纪念这棵花救命之恩,把鹿山改为簕山,这个有奇特意义的村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而今渔村已不见古簕树,传说却在古渔村中代代相传,这是古老且遗世的地方独有的特色。
车子进入古渔村,在古渔村那块石头前面停下了,司机说:我不能在这里停车,要收我20元,你自己从这里过去,先看右边,然后再往左边走,游完了,打电话给我,我进来接你。车子就开走了。
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大石头,7月份来这里时好像没看到这块石头。
红色的木栈道前面还有另外一块石头,上写“红林碧海”。“红林”指的是种在海里的红树林。
据说这里的红树林是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连美都变得立体了起来。
外围的海堤有点像城墙一般傲然耸立,还有出片率极高的观海亭,怎么拍都好看。
这里藏了一片“绿色的大海”,蔚蓝色的海、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一层接着一层,变换着色彩。
建在海中间的云海亭是必打卡之一,就像是古渔村的守护者一样,站在塔上可以俯瞰古渔村。
再次走上这条长长的栈桥,一直延伸到矗立在海中的威赫岗楼,7月份见到的裸露的礁石都被海水淹没了,站在楼中听了一会涛声,好不惬意,你脑海里关于海的想象都可以任意驰骋,尽情享受海边生活的真切浪漫。
来到观潮台上,欣赏着随风凌空溅起肆意飞舞的浪花,看着一朵朵浪花飞起,又散落回大海,放眼望去,惊涛骇浪的海面上星星点点飘荡着数叶古旧渔船,动静相宜的美景不禁让人哼起那首熟悉的《渔家姑娘在海边》。
从木栈道往回走,马路的尽头有一座桥。
刚才走的是渔村的右边,现在往渔村的左边走,有沙滩、民宿、餐馆等。
这次看见了那座邀月台,是一座以李白形象为人物的雕塑。观日出日落,看潮起潮落,品大海之壮阔,浪漫豪放的大诗人李白在这里见证了日月更替,四季转换,一身古铜色惹人注目。
中秋节皓月中天时,月光、灯光与海面交相辉映,远处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你可以站在邀月台,沐着月光,与高高在上的诗人李白一同“举杯邀明月”,共赏月色美景,但无法触摸李白的酒杯。
云海亭矗立在海岸边,连接着一条绵延不绝的长廊。亭子底下有一片大大的岩石地作为亭与廊的点缀,使得它更加地梦幻多彩。
不少人坐在礁石上拍照,让海风轻轻拂过面庞,忽然感到,在这里,时间是用来浪费和享受的,慢慢欣赏那种美,或许这才是生活的原来本质。
簕山古渔村是现存较完整的古渔村之一,因为未被完全开发,这个古渔村颇具“野蛮生长”的意味,海滩上停满了各色渔船,一看就是生活的海滩,每天清晨都有许多渔民挎着篮子去赶海,几个小时的功夫就挖得满满一筐沙虫。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养殖和捕捞沙虫、牡蛎、青蟹、对虾等海产品,你可以在这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渔村生活。生活俨然有一种岁月沉淀之感,又因面朝大海,脸上流露出一副不羡佛仙的怡然自得之意。世代生活在这里的都是渔民,民风相当淳朴。
簕山古渔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出于防范海盗,据险自保的需要,依八卦之玄理建筑成方形,一圈围墙,高丈许,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四个岗楼,踞高扼守。现仅存东门岗楼,岗楼是一座占地约30平方米两层的小砖楼,岗楼青砖厚重。村内四条街巷,青砖古墙,曲折回旋,内有生路与死路之别,不会走的能进不能出。现在,围墙已毁,残壁养草,断砖狼藉,但围墙大概走向尚可辨认。
村中的一座大古宅厅堂,瓦面崩摧,青砖古墙,苔迹斑斑,堂里有副对子“柱史家声远,青莲世泽长。”古渔村历代名人辈出,文员官员代代相传。明朝时出过状元李杏新(勒山村第四代人),历代五六七八品官员数十名,国民政府时期,其后代李孚曾任参政员副院长挥等要职。如今只有大门两个凿有双金线图案的红沙石门墩,在默默的尽其职守,追忆当年的威赫与尊严。
穿过一片竹林,钻进渔村里的小巷子,一栋栋石头堆砌的老房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墙壁与石砖略显斑驳,尽显沧桑。
苔迹斑斑的古宅厅堂、慵懒惬意的猫狗、渔民晾晒在海边的鱼片、虾干,这才是渔村该有的模样。
古渔村的渔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接受来自海洋的馈赠,也对海洋抱有感激之情,逢年过节还会进行祭海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这里,你还能看到最原始的渔村风貌,感受最原始的渔村生活。时光都好像慢了下来,早晨可以跟着渔民去赶海,中午去喝一碗海鲜粥,午后懒洋洋地晒晒太阳,与渔民聊聊天,傍晚奔赴一场落日余晖,日子真要这样过才够味。
退潮时,大片的滩涂是城里人体验赶海的好地方,更是摄影爱好者巨大的创作舞台,蓝天、白云、海浪和风土民情是这里的主要拍摄元素。
大海退潮后,海边风声呼啸,
或多或少的小海鲜在沙滩隐身,
赶海人,个个满怀期冀,
捡拾蛤蜊,抓螃蟹,挖蛏王,逮鱼,捉虾,
也可能偶遇一条长长的海鳗鱼,
在人比海鲜还多的海岸,
赶海人在滩涂礁石中,
把朝阳中的心愿拾起。
——这是我7月份看到的景色。
有人觉得它安静得恰到好处,也有人觉得它索然无味,但不管你对簕山古渔村的印象如何,这里,都值得一去,如果你在生活中受了伤,可以到那里疗愈一段时间,会让你体会到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那句话:“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这个冬天,在古渔村,我看到游客们或是沿着海边漫步,或是拍照留念,或是品尝当地的海鲜美食……簕山古渔村成为了人们心中温暖的港湾。
(2573 图5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