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布面纸本重彩画展”开幕式及展览现场。(03:27)
一代艺术大家石虎(1942-2023)辞世一年多时间了,如何重看石虎,走近石虎,探讨石虎对于艺术史的意义?理解石虎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与世界性的意义?
1月18日,大型展览“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于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这是石虎辞世后的首个大型展览,是其在2013年中国美术馆大展后的首次公开大型展览,也是对一代艺术大家的一次追念。
展览现场包括13米多长的巨幅纸本水墨《十八罗汉》、12米长的布面重彩作品《共华图》等一系列重要石虎晚年代表作品。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艺术史学者、评论家昨天汇聚上海,通过主旨演讲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围绕石虎的艺术史定位、艺术探索追求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研讨,“石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汪涛认为,石虎是一位世界性的艺术家,“我相信,真正的石虎时代还未到来。石虎走在他自己时代的前面,又开启了未来之路。”
晚年石虎在其13米多长的巨幅纸本水墨《十八罗汉》前,此画作在展览中展出
巨幅纸本水墨《十八罗汉》上海展出现场
走进海派艺术馆一楼“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现场,一种元浑壮阔的气场如终相伴,石虎高大魁悟的旧影竖立在其巨幅画作《十八罗汉》前,有桀骜不驯处,然而又有一种平实坚毅。
展出现场
“有时都不相信石虎已经走了一年多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在开幕式现场深情回忆了与石虎交往的细节后说,“石虎的人生与艺术都难以归类,但他对人对艺术都有着一腔赤诚,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上海海派艺术馆‘石虎最后十年画展’无疑会成为中国2025年现象级的艺术大展。”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左)在展出现场
石虎(1942-2023),1942年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58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60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1962年应征入伍当兵六年,1968年任教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77年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唯一的艺术家随团出访非洲13国,次年出版《非洲写生》画集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他以其特立独行与求新求变不断成为艺术界争议话题,然而他在借鉴西方当代绘画观念和实践的同时,始终强调中国文化的渊源,并身体力行地进行文化溯源,并以其创作时的直觉、野肆与辽阔,纵横在重彩、水墨、油画、书法、诗歌之间,石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坛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海外画坛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家之一。
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曾举办石虎艺术大展之后,忽然几乎从画坛消失,后隐居于岭南和平县山下村,更加偏重于自己的内心,每天清晨,鸡鸣即起,开始创作,绘画作为其每天的日常记录,其中呈现的心游万仞的诗意亦与中国文化的开阔通透一脉相承,共同构造了已至耄耋之年的石虎艺术。在石虎晚年的作品中,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厚沉淀,以及更加成熟的艺术语言和理论体系。在大型绘画中,他善于用人物、动物形象的解构与重组来建立起他对中国历史、社会、信仰的理解,以灿烂重叠的色彩铺陈和错综复杂的构图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顾村言在石虎辞世前曾与石虎进行了长篇对话,他认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写生》以后在中国艺术史上就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而其最后的十年隐于乡村、回归内心,以真正的文化自信融会贯通,一手伸向远古,一手伸向现代,以其定力、直觉与宏阔的创作再一次成就了其艺术创作上的辉煌,展出的石虎的晚年代表作,或辉煌,或灿烂,或清新,可以对话远古,可以对话世界。
知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十多年前曾撰文《虎虎有生气——石虎其人其画》,并认为,石虎是中西融合派中的弄潮儿,“他是和林风眠、关良等一脉相承的。不同于他们的是,他面对的是西方现代思潮更为剧烈的变动,而且,西方现代思潮的积极成果也已经更清晰地显示出来,但是在借鉴西方绘画观念和实践的同时,石虎始终坚持文人画的传统。他创作时尊重的是自己的感觉功能,他似乎胸有成竹,又全然胸无成竹,全凭自己的感觉、感性和内心的需要作画。许多外国人也像中国人那样欣赏石虎的画。外国人之所以欣赏,是因为他们懂得石虎的艺术语言,那是和西画可以沟通的语言:他们之所以欣赏,大概还因为他们通过石虎的画,可以增加对中国文人画的认识和理解。”
石虎被称为画坛奇才,东方艺术的当代觉行者,“为天立命”是他的艺术追求;作为一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他为中国画走向世界探索着方式。石虎生命的最后10年, 淡出大众视野,退居岭南惠州客家山下村。人们不禁好奇会问: 这最后10年的隐居生活给石虎带来了什么样的艺术呢?
展出作品局部
展出作品局部
此次展览策展人、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兼中国艺术总策展人汪涛认为,“在石虎晚年的作品中,我们首先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厚沉淀,以及更加成熟的艺术语言和理论体系。石虎绘画语言的核心是他的‘象式’与回到汉字的原始造型思维,透过人物、动物、风景、活动的表现,石虎的画还传达出他对微观历史的观察体悟。在他画笔下,人物是他身边的亲人旧友 ,场景是他生活过的居所,活动也是记忆中发生的具体事件,故乡是挥之不去的绵绵思绪。 石虎的个人史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史。他的兴奋是时代的兴奋,他的悲伤是时代的悲伤,他的抱负是时代的抱负,他的希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当天的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理事长王鲁湘主持,先后致辞的包括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策展人汪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许俊,展览学术主持顾村言等。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海派艺术馆执行馆长张建华代表艺术馆接收捐赠作品。
策展人汪涛发言现场
捐赠现场
主办方当天策划组织了“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画展”学术交流会,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围绕石虎先生的艺术追求、其重彩作品与中国写意精神的传承、西方现代艺术对石虎创作的影响、中国文人画与石虎的水墨追求,以及石虎在书法探索和线条运用方面的成就,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研讨。
学术交流会现场
主旨发言部分由顾村言主持。汪涛在《兹山不尽——天才得以永生》中认为,一位艺术家的完美结局应该是在他手握画笔,面对艺术的瞬间。石虎的创造力如此丰沛,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创作、创作、再创作仍是他身心的关注与向往,“我相信,真正的石虎时代还未到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理事长王鲁湘则认为,石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一方面既有全球意识,又有寻根意识,“他所从事的是一种图像化的大地人类学,晚年的他是一个自我放逐者,一次次逃离,成就了其艺术的辉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双喜从一个大的美术史视野,围绕融合与转型论述了写意大家石虎的求索历程,“他有着一种浓郁的民族自信,而且在创作中关注人类命运走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杭春晓围绕石虎创作的突围与形式进行了发言;北京画院研究员乐祥海结合石虎的创新进行了发言;知名策展人贾廷峰结合石虎的“百变”进行了深入阐述;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新就理解石虎的四个创作进行论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犁就《石虎的意义》进行了发言;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就石虎创作与中国艺术现代化转型的启示进行了发言。
1980年代,石虎影响极大《非洲写生》系列作品 (注:非此次上海展览作品)
《熙煌图》134×200cm 布面重彩 2017
《窗鸣图》125×164cm 布面重彩 2016
艺术评论家、画家许宏泉回忆了与石虎交往的细节后说,“他一位燕赵大地的汉子,也有江南柔情的一面,他可以说是一位艺术的思想者。”
金陵美术馆馆长、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说:“我从未与石虎见过面,但在2023年9月听闻他辞世的消息,满屏悼念,我躺在沙发上忽然流泪了,他用一生的艺术创造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学术交流会现场
自由发言部分由艺术评论家石建邦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在发言中比较了石虎与海派名家后认为,石虎的作品让他极其震憾,他的创作中有着一种精神性的指向,且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宏与壮阔,这样的开放性应该坚持。
石虎友人、诗人陈鹏举认为,石虎是个画家,他不甘于纯美术意义上的画,他的天分在于他要穷尽画的最内核的那种可能性,让画可以和书和诗同日而语。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回忆了与石虎的交往,并就他的创新特点进行了阐述;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许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王小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艺术评论家奚耀艺、苏州市美协主席陈危冰、画家一墨、评论家李仲芳、王原等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发言。
与会者一致认为石虎先生在艺术创作征途上,始终怀揣着图新求变的勇气与决心,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丛林中穿梭,汲取各方养分,融合淬炼,最终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艺术标识,“石虎并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石虎大展导览,扫二维码可见
开幕当天,本次展览策展人汪涛与展览学术主持顾村言进行了一场直播导览活动。
十八罗汉,400×1332cm,纸本水墨,2018年